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在民间,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俗语,这些俗语是老祖宗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们说一些俗语,这些俗语大多数都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仔细一想,这些俗语往往有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说“五年六月七日八时”,乍一听很难理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如果看完解释,中年人往往会频频点头,认为老祖宗对中年人的劝诫是非常有道理的。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老祖宗所说的“五年”,其实是指五十岁之后,身体和精力会一年不如一年。

人们常说五十岁的人是年过半百,有些人还会自嘲自己身子也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了。虽说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高,但在古代七十岁称为“古稀”,意思就是说,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自古以来都是稀少的。古代的皇帝都鲜少有人活到这么大的岁数。

所以,五十岁的人无论是从身体机能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老祖宗便总结“五年”,指五十岁之后,一年不如一年。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这句话中所说的“六月”,说的是六十岁之后,日子是一个月一个月的过,换句话说,就是一月不如一月了。

孔子曾经说“六十而耳顺”,古代的经学大师郑玄,给这句话的注解是“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说,到了六十岁的年纪,能够听懂人们说话中的微妙含义。古人还将六十岁称之为是“花甲”,这种说法源自于古代的干支纪年,人们用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称之为“一甲子”。

当人们活到了六十多岁,已经可以算是“老神仙”了,民间还有“六十六,一刀肉”的说法,说的就是六十六岁是人生的一道坎,需要吃子女送的一块肉,以此来避灾。还有“人到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的说法。

所以,古人就总结“六月”,感叹六十岁之后,一月不如一月。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而“七日”、“八时”,说的分别就是七十岁的人,过日子得按天算;八十岁的人,过日子得按时辰算。

老祖宗曾经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民间认为七十三,八十四岁,是人生的两道坎,一不小心身体就会有所损伤。

而孔子也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的人,有一天就是赚一天,所以千万不要委屈了自己,在条件允许,且符合规矩的范围内,可以“从心所欲”。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七十岁被称为古稀,八十岁则被称为耄耋。在古人看来,高寿的老人,就是吉祥的象征,古代的帝王甚至还会专门宴请招待一些高寿老人,以彰显自己的功德,同时也为了沾沾高寿老人的喜气,希望自己也可以长寿。

在民间还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民俗,意思就是人们不会轻易留七十岁的老人在自己家里过夜,更不会留八十岁的老人在家吃饭,到了九十岁,甚至都不会留他们在家里多坐一会儿。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老人的健康考虑,毕竟年纪大了,在别人的家里一定会有很多的不舒服,两家人的很多生活习惯毕竟都不相同,不如在自己家里自在,所以老祖宗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于是,人们便用“七日”、“八时”来表示七八十岁的人过日子,都是按天算,按时辰算。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究竟是啥意思?年过50的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人们年轻的时候,对这些俗语不以为然,很难理解老祖宗为什么会这么说,但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也一定会明白老祖宗对中年人的劝诫,其实就自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