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至不过不冷”,真的是这样吗?老祖宗的说法有道理吗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充满了智慧,尤其是对大自然的总结和预测,更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最实用的经验之一。
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只有把握好天时,才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收成。所以老祖宗只有凭借自己对大自然的预测和总结,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便是老祖宗对天时的总结和观察,人们依据节气来指导农耕,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而我们即将迎来的冬至,就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之一。之所以说冬至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先秦时期的历法将冬至定位一年的开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冬至是一年当中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
所以冬至不仅在指导农时方面起着作用,在文化方面也能凸显其作用。
正因为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甚至还发展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虽然冬至日的节日风俗如今已经被淡化了,但民间却依旧有着很多关于冬至的俗语。
比如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等等。
这些俗语,往往都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民间还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那就是“冬至不过不冷”。说的就是,冬至到春分之间,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期,也是由冷到暖的转折。
由于古代是农耕社会,在冬天,人们就会没有什么事情干。所以,人们为了消磨沉闷寒冷的冬季,更是为了期盼春回大地,于是人们经过观察和总结,从冬至这天算起,开始“数九”。
老祖宗还根据日常的经验,总结和归纳出了一套“数九歌”,以此来记述冬至之后的气候变化。
老祖宗所说的“冬至不过不冷”,其实就是民间认为,冬天开始之后,只有冬至往后的日子,才是最冷的。而且,民间还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那么是不是到了三九的时候,才会是最冷的时候呢?
民间的数九歌中有这么一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九二九冷得不能出手了,三九四九的时候河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到了五九六九,天气便开始回暖,已经可以沿着河边去看柳树
老祖宗的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冬至之前,甚至是冬至之后的几天,都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地表的大气和水分,足以储存一些热量。但是,到了冬至之后,在一九二九天里每天都会散失一些热量,尤其是到了三九天左右,每天的热量便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再加上冷空气的侵袭,天气便会更加寒冷。
所以,老祖宗才会有“冬至不过不冷”,以及“冷在三九”等等的说法。
由此可知,民间老祖宗的智慧,其实一点都不比我们现代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强过我们!当然,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所以各地的气候差异也会很大,而“冬至不过不冷”的经验,也只是适用于一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