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出伏,出伏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老祖宗怎么讲?民间智慧
三伏是一年当中最热,最潮湿,也最闷热的时候。所谓“伏”,就是“阴气隐伏”的意思,在古代,伏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甚至伏日还要举行比较隆重的祭祀。
三伏是用干支纪日法来计算的,每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合起来称之为三伏。三伏的头一天为入伏,而三伏的最后一天为出伏。今年的三伏有四十多天,热了这么久,什么时候出伏呢?出伏之后会凉快吗?出伏之日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呢?
今年的出伏是在公历的八月二十五日,农历的七月二十八。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出伏便意味着炎热的结束,也意味着秋凉正式开始。
民间有“初伏热不透,中伏要来凑”、“雨打伏头,晒死老牛”等等的说法,就是在说初伏的天气阴晴,会预示后面中伏天气的阴晴;还有“中伏雨打门,寡妇早嫁人”、“交秋末伏,鸡蛋晒熟”的说法,也是在说,中伏天气的阴晴,同样也会预示往后天气的状况。
这些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那么出伏这天的阴晴,会对往后有什么影响呢?换句话说,出伏的天气,又会预示着什么呢?
老祖宗说“出伏无雷雨,十月都无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出伏这天如果没有雷雨,那么直到农历的十月,也都不会有霜。这又预示着什么呢?
到了农历的十月,大概也就到了霜降的时节,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落霜,那就说明这个秋天是比较干燥、温暖的!
民间有“霜降不见霜,还要暖一暖”的说法。就是说霜降如果还没有见到霜,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便有很大的概率会比较暖和,不会太多寒冷。
民间还有“出伏要晴,八月要干”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出伏是个晴天,那么在农历的八月,一定是比较干燥的。八月时节,已经到了深秋,大概处于白露时节附近,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比较干燥的话,会影响到收成。
民间有着“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就是说这个时节,如果天气比较晴,缺少雨水的灌溉,那么必然会影响收成。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米贵如银的场面发生。
出伏之日将至,如果那一天的阴晴,往往会对今后的日子产生影响。但说到底,以一天的阴晴老判断一整年的阴晴,还是有点片面,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来看!
这些俗语,往往老祖宗经过数千年的观察,才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有着一定的道理!这些节气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影响着老祖宗的生产和生活,知道现在这些节气俗语,以及节气相关的经验总结,也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