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来历

相传释迦牟尼生在公元前565年,死在公元前486年,大致与孔子同时佛教修行,以涅为终极目的。最终脱离轮回之苦,佛在世时已有上千的信徒。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来历

佛死后,信徒中闹宗派分为上座部(小乘)与大众部(大乘)两大派别,一般指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思想转为传统和保守,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主较为积极和前进,后发展为双方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印度,小乘人不同大乘人同饮一条河的水。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来历

部派分裂发展的根本原因南北传有所不同,依南传,主要是关于戒律问题的争论就是在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东方舍离的跋耆族比丘众对戒律的态度,与西方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有所不同而引起“十事非法”的诤论,北传则是关于教理的意见不一大天比丘对阿罗汉证果问题有五种意见,就是所谓“大天五事”,大天认为佛教僧团应该提倡自由宽大的学风,以求进步于是主张种种新论异说,成为新派领袖,上座部长老对于大天的新论异说大不以为然,自此前进与保守两派在鸡园寺争论不已,阿育王知道此事曾到鸡园寺亲为调解,然双方各持己见,不相上下这时大天提议说:“戒经中所载灭诤的方法应该依多数人的意思”。阿育王遂依此方法裁决,当时两派中,保守派年高者多,而人数较少,进取派中,年高者少,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来历

而人数却多,表决结果,进取派自然获得胜利因此正式分出上座部与大众部,至于上座部由长老亲率众比丘自动离开鸡园寺,远走到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城阿育王深感婉惜,遣人到迦湿弥罗城,坚请众比丘重返鸡园寺,众比丘不允,阿育王遂遣人在迦湿弥罗重建另外一座鸡园寺以供养上座比丘,后来上座部的教化活动一度盛行于西北印度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