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的来历
阿修罗直译为“非天”果报似天而非天,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神之一。
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有的佛经也指出,阿修罗有卵生的为鬼趣所摄,有胎生的为人趣所摄,有湿生的为畜生趣所摄,还有化生的为天趣所摄,这样看来,阿修罗的情况确实很复杂,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佛经中的阿修罗王很多,妙法莲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一个叫婆雅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一个叫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一个叫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一个叫罗,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 或称阿修罗眷属。
佛经还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据相关佛经所记阿修罗聚居于须弥山北或山四面的大海深处,其最底层由风轮支撑。好战的阿修罗似乎永不满足于现状,图谋上升为天,戮力夺取帝释天的王位,他们与诸天的战争常常一触即发,背后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说因帝释天娶阿修罗女产生矛盾而引发的,有说因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帝释天有美食而乏美女,两者相互妒忌的,还有说阿修罗不满于仞利天、日月、诸天常在虚空于我顶上游行自在遂欲取而代之的。总之这样一场阿修罗众与诸天众之间的大战总是打得天崩地裂、天昏地暗,而结果也总是以阿修罗的失败告终,不得不重归大海。
吠陀教是古婆罗门教的前身,而佛教脱胎于古婆罗门教,包括众多神的设定和轮回的概念都来自古婆罗门教,在吠陀时期的阿修罗本为天界诸神的统称,而在《阿闼婆吠陀》问世后阿修罗就只代表妖魔鬼怪,诸天神被称为提婆,于是形成以阿修罗与提婆为代表的神魔对立观念,在《奥义书》中众神被称为“修罗”,由此人们也就把阿修罗解释为 非神。这时阿修罗已彻底同众神对立起来,在后期印度的文献中,阿修罗已成为反对众神的高级恶魔,阿修罗由印伊人时期的原始天神演化为印度雅利安时期的妖魔大概与空界神因陀罗的崛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