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佛陀的五时说法

“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在这49年传教讲法中,根据其教义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简称“五时说法”。

佛陀的五时说法

“五时说法”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大乘宗派天台宗使用的一个重要术语,是用来对佛陀一生圣教给予一个全面的科判与归纳,以便于在讲说、研究、修持和思维浩如烟海的佛经和佛法时不至于发生缴绕混漫。

第一个时期是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时,第二时期是以《阿含经》为主的阿含时,第三个时期是以《楞严经》为主的方等时,第四个时期是以《心经》为主的般若时,第五个时期是以《法华经》为主的涅槃时。其中释迦牟尼花21天讲了80卷《华严经》,花12年讲了180万字《阿含经》,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的《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就是从六百卷《大般 经》节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只有二百六十八个字,文字虽然很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摄尽无运全都收摄、概括在里面了,所以通读《心经》就等于读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佛陀的五时说法

《心经》传到中国的译本前后有十一种,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就是汉语所说的智慧“波罗蜜多”就是我们理解的彼岸,就是说的人生的真理。从道的角度来看有无相存相用是其运作的规律,偏袒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是对于规律的破坏,破坏规律其结果必然被自然力所反强而趋于消亡,

佛陀的五时说法

执着于“有”,而排斥“无”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所在,因为对于“有”的执着,使得追逐“有”的欲望越来越大,欲望越大痛苦就越盛,基于此有道之人会教人们“放下”,“放下”就是放下心灵的各种情绪,使之有了“无”的空间,有了空间才能发展,这样心灵才能平和快乐,就如同《心经》所讲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