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佛教中的“唐卡”指的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背景呢?

佛教中的“唐卡”指的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背景呢?

唐卡是藏语thang-ka的音译,“松树”的意思,是一种画在布幔或纸上的画像。唐卡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规格

唐卡的幅面大小悬殊,小这边长不到一尺,寺庙晒佛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唐,长55.8米,宽46.8米。一般唐卡长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

材料

依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

国唐: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丝面、绣像、丝贴、手织、版印5种。

止唐: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

内容

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几乎包罗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内容,有“西藏的百科全书”之称。

佛教中的“唐卡”指的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背景呢?

唐卡绘画的流派

西藏因为政治背景,佛教可分前弘期(8-9世纪)和后弘期(11世纪以后),前者因为灭佛,当时的作品几乎很少流传下来(据学人考据目前已经发现几处壁画遗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作品风格应该完全是印度式的。目前一般所说的唐卡都是指后弘期以后的作品。 根据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可将后弘期以后到现下的唐卡风格略分为“外来影响期”(11-15世纪)、“本土画派兴盛期”(16-18世纪早期)、“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等三个时期。

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续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中的“唐卡”指的是什么?又有怎样的背景呢?

唐卡的创作过程非常讲究和复杂。绘制前要向活佛问卜,选择吉日,沐浴净身,焚香祷告,一边诵经,一边备料。然后经过准备画布、定位起稿、铺底着色、精心勾勒、描银铺金、开光加持等过程。绘制一幅好的画作通常要花费画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勾勒线条、上色、上金,每个步骤都很费工夫并且极具耐心。同时,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画完以后,由高僧活佛开光加持,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长期供奉,以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或被超度到极乐世界,而得成无上正果。

唐卡画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光是孤零零地放上一些神灵人物,还需要一些细节将他们联系起来。莲座、光背、祥云、花蔓以及其他装饰纹样等都能很好地起到这样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受到汉地绘画影响的唐卡作品中,金碧山水与奇花异草是最常见的背景装饰题材。同时,这些装饰也有着一定的宗教含义。例如,在表现佛国净土时,琼楼玉宇、宝池净莲与灵鸟都是不可或缺的。唐卡画面上还会有一些小小的点缀,例如表示美好寓意的七宝、八吉祥,位于本尊下方、表现对他的敬意的供品等等。唐卡艺术发展到今天,流派众多,新人辈出,技法不断出新,作品异彩纷呈,广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奇葩。

除了它独具的艺术天赋而外,藏传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师都赋予唐卡活生生的生命,并亲自制作,同传法一样,非常神圣地把唐卡及其绘画艺术代代相传,世世承袭,承传人都把唐卡视为是有生命力的佛、是师尊、是三宝。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成功的唐卡,至少需要一到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唐卡画师的血汗与众神的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