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佛教中对“潜意识”是如何解释的?

佛教中对“潜意识”是如何解释的?

佛教唯识论认为人们的意识所包含的要素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上七识末那识(manas)、八识阿赖耶识(alayavijnana)。前六识是人们经验的、后天的认识来源。非经验的东西则来源于阿赖耶识,这个思想集中说明了佛教对于人的意识的社会性来源的看法,阿赖耶识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八识中,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它产生了被视为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各类不同的识。“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成唯识论》卷2,《大藏经》卷31页7~8)即阿赖耶识装有一切能够变化的种子,包含了产生主客体认识的一切因素。第二,阿赖耶识记录了人的意识中社会历史活动所输入的部分。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变化,并决定着“三世轮回”、“因果业报”的关系,就在于它能将各种社会行为(业)变化的因素“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在佛教唯识说中称之为“熏习”。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所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这些种子,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花)熏故生。”(《成唯识论》卷2,《大藏经》卷31页8)种子本身是“空白”的,一经“熏习”,便有了“记录”,如麻本来没有香气一样,经过熏习,就有了香气了。

第三,八识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是变化的根本,并且决定了其他七识的性质。阿赖耶识是作为潜意识存在的,并决定着表层意识;“根本识者,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众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滔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成唯识论》卷?,《大藏经》卷31页37)。

这样,佛教的“阿赖耶识”与“潜意识”便有了许多相似之处:(1)二者都包括了社会历史性,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纯粹个人经验所形成的结果。(2)二者都是社会历史的输入,荣格认为“潜意识”是具有文化和社会性的,是社会文化性的沉积,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的行为,是客观与主观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阿赖耶识”的种子同样是含有人的社会行为即“染”和“熏习”的结果。(3)潜意识与阿赖耶识对于表层意识都具有决定的作用,二者都决定人的表层意识,影响人的判断,知觉以及思维方式。

佛教中对“潜意识”是如何解释的?

潜意识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潜意识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回到意识的根本状态。

荣格提出:“我们不可能直接把握无意识过程,因为这些过程是探测不到的。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前者正从后者中产生出来。我们这个黑暗隐蔽的领域称为无意识心理。……我们是通过特定的内在功能接近无意识这个领域的,这些功能并不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它们是媒介物,无意识内容经由它们而达于意识的表面。”(荣格着:《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36页)

但是,荣格认为无意识还是可以把握的,“无意识过程是直接观察不到的,但是我们可把那些跨人意识门槛的无意识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包括那些显然来源于个人的.、可被认识的材料;这是些个人获得的东西,或者是那些构成整体人格的本能过程的产物。此外,还包括被遗忘、被压抑的内容以及创造性内容。这些内容并无特异之处。在另外的人那里,这类东西可能是有意识的。一些人能够意识到另一些人所意识到不到的东西。我把这类内容称为下意识或个人无意识,因为就我们所能判断的,这类内容完全由个人因素即由那些构造整体人格的因素所组成。”(荣格着:《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37页)

“个人无意识是精神的这样一部分,这部分包含着那正好也能成为意识的所有内容。你们知道,很多东西都被称为无意识,但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并不存在对每个人都必然是无意识的东西。有一些人,他们能够意识到人所能够意识到的差不多所有的东西。当然,我们的文明有着超常数的无意识,但假如你到其他种族如印度或中国去,你就会发现,这些民族对于事物的意识需得西方心理学家成年累月地去发掘。……在你分析神经病患者或正常人的梦、症状或幻象时,你就开始渗入无意识心灵并能移去人为地设置在无意识心灵上的门槛。个人无意识的确是一种非常相对的东西,其范围能够被限制,能够变得很窄以至趋近零。一个人能够将其意识发展到他能说“人的一切我都不陌,生”的程度,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荣格着:《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44~45页)。

佛教中对“潜意识”是如何解释的?

由此可见,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有一些人可以意识到,另一些人则不能意识到;而且潜意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的。佛教同样认为人的意识中存在着最根本的东西,此为“谓色为境,清净色”,“……吾人身中之尘的部分,与自然界之一切物尘,原无区别。唯净色根,用人体中最贵之部分,无此,则不成为生机体矣。”(熊十力着:《佛家名相通释》第8页)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这一状态,这就是“唯识无境”,即一切境相不现前,是排除了一切干扰的意识。揭示人们的潜意识也就是回到意识的根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就有可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把握潜意识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