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问题,连佛陀都拒绝回答?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释迦牟尼佛处,问道:“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释迦牟尼佛缄口不答。“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释迦牟尼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
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为何佛陀面对弟子提出的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会给出沉默的答复呢?是他本身不知道么?或者另有它意。
其实佛陀在世时经常对一些问题,不作回答回答。不回答不代表不知道,而代表很难交流。好比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的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佛陀进而说到:“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盘。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比如说佛陀想传递给众生涅槃之法,正是超越日常经验的境界,所以没有办法去描述,去形容。最多只能讲它不是什么,却不能讲它是什么。佛教把这种方法叫“遮遣”。因此,佛陀在给孤独园中曾说:“实无有法,如来所说”。自己说法多年,并不曾说一个字。
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在《箭喻经》中,佛陀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他的亲人眷属深怀怜爱,赶紧为他寻找箭医,治疗箭伤。然而,这个中箭者却认为:不能急着拔箭疗毒,我应该首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姓家庭?是婆罗门、刹利还是贱种?其籍贯属东还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柘木抑或牛角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抑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鸡毛?箭头的形状像矛还是像刀?制箭头的工匠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生地是南还是北?此愚人坚持先弄清这些再拔箭医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发身亡。那些认为佛不给他讲清世界常或无常等问题的人,就和这中箭者一样愚痴。”
正所谓“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我们在修行中本就应该脱离问题的束缚,不要对一些脱离生活的,于生活方式相违背的,于修行无益处的,于智慧无增长的,并且不能指引我们证得解脱之道的问题纠缠不清。这才是佛陀教育最注重实践的大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