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佛教都怎么看待中道

佛教都怎么看待中道

中道又分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

二者、圆中 ─ 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

如果这个空性是内观型的空,它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但中的真如。只有二空的理性,但是这个理性当中没有明了性,不能具足功德的妙法,所以只见得中道,接入别教。

如果他回光返照能够看到圆中,他在观一切法空时,能够知道一念心性本来具足诸佛的功德妙法,进入圆教。一个人开始内观时,他就是在开显宝藏了。所以我们人生,成佛两大问题:第一个,处理生死业力;第二个,怎么开显你的心性功德,两件事情。

藏通两教主要是在处理生死业力,但是一旦入了大乘,那就不是说解决贫穷,你要更积极创造财富了。创造财富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本来没有财富,但是你只要努力,你未来会有财富,这个叫“但中”。

佛教都怎么看待中道

别教的思想,是从阿赖耶识启动的。阿赖耶识没有诸佛的功德庄严,但是它可以转,转识成智。你只要发菩提心,修习六度,用第六意识的清净名言去熏习它,第八识就能够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虽然它现在没有功德,但是它以后会有功德,入别教。

如果你更高明,观一切法空,把心中的妄想拨开来,看到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本来就具足宝藏,只是把它开显出来而已,入圆教。就差在这里。

我们前面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处理业力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远离它;第二个,把它观空。藏、通两教,一个是远离,业力是真的,我惹不起你,我放弃主宰总可以吧;或者说业力,业性本空,业力本来就无生,所以我就放下执着。

现在要处理心性的话,也是这两种情况。前面是用否定法,这个是肯定法。心性是:第一种,肯定。你肯定你未来会有功德,别教,叫作破妄显真,它是站在妄的角度去开显真实,你总有一天会有功德,这是一种肯定,对未来的肯定。

圆教的思想是,你现在就是佛陀的儿子,本来就具足功德,你修行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得到什么东西,“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只是把你本来的东西开显出来而已。对现在的肯定“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对当下的肯定——圆教。

佛教都怎么看待中道

别教是站在虚妄的角度来追求真,圆教是站在真的角度来破妄。

我们看,在藏通两教,佛陀是用否定法,否定你的爱取,否定你对生命的主宰。到了大乘佛法,佛陀开始肯定了,肯定你未来的成功,肯定你当下的成功。

所以,为什么在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也是两个:一个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对治型的中道。透过名言思考,一个一个建立。布施要怎么布施呢?也是要名言。用布施对治悭贪,用持戒对治破戒,用忍辱对治瞋恚,它是要透过第六意识的名言思考的。

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更高明了。你要我布施,我不需要理由。因为我的心性本来就有布施的功德,我去行布施是正常的。你不要告诉我说要对治什么悭贪,反正我就是称性,我的心性本来就没有悭贪,所以我做这件事我只是随顺我的心性,我只是随顺我本来面目而已。这个人更高明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是正常人,这两个都要同时操作。其实藏通两教的空性,也很难把它切开来。空性的操作要有安住跟调伏,中道的一念心性功德的开显也要有安住跟调伏。我们“本来无一物”跟“时时勤拂拭”,也是缺一不可。

只是说,你一开始悟什么理,就影响到你的根性跟种性了,两种的情况:一个是悟到的妄想,但是这个妄想里面有真的成分,就是带有真实的妄想;圆教是悟到了真心,就是带有妄想的真心,它本质是真,以真来破妄,跟别教是以妄来显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