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的角度讲为什么要做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这句话或许想要告诉我们: 如果不注重内在修养,只关心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下社会过于浮躁,人们极易陷入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的境地。将外在的名利、金钱、地位看得过于重要,整日里陷入如何更快获得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无法自拔。将所谓的成功定位于是否拥有足够的金钱、是否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更有甚者直接将成功物化为是否拥有豪宅别墅、巨额存款。仿佛人生所有的一切目标都只是对这些物质的无尽追逐,这种对外在物质的盲目追求,极易使人迷失,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忐忑当中。当外在欲求得到满足,就得意洋洋,现实生活中一旦遭遇阻碍,无法及时获得满足,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人生方向。快乐与否全然由外界决定,失去了对自身的把控。
有那么一个人,将他毕生的追求都放在追名逐利之上,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一家大型公司的董事长,也有了一个别人艳羡的家庭,只是这所有的幸福与成功都只是外人看来如此罢了。子女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陪伴,对父亲没有太多的感情; 与妻子的结合也并非由于爱情; 与手足的情感也因为长时间的疏离变得淡漠,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每天或为了继续保有现有的财富,或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而惴惴不安。人不可能水远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当他年近不惑时生意遭遇失败,曾经的“成功”瞬间化为乌有。他没有了金钱,妻子离他而去,所谓的朋友也第一时间离开了他,所有的打击让他一蹶不振,甚至失去了活下来的勇气。他对未来迷茫不已,于是开始反思自己上半辈子的生活方式,开始反思自己对金钱、名利的态度。他过度迷信外在的名利、金钱、地位,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富足与否,将所有的快乐建立在金钱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失去金钱之后如此痛苦。
哪有永远的志得意满,怎可永远一帆风顺? 或许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走向自己的内心,注重对自己内在涵养的提升,找到让心灵富足的方法。正如佛语给予我们的启示,真正的幸福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关注内在,不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向内心寻求幸福之路。
精神上的富有要比物质上的富有恒久得多,那么多文学大家在遭遇打击之后,仍能富足地生活着、诗意地生活着,因为使得他们快乐的源泉并非极易剥夺的物质,而是文字所赋予他们的内在信仰和涵养。花时间陪伴家人、用心找寻自己的爱人、及时回望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