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佛教怎么看待感情?

佛教怎么看待感情?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许。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例如:佛陀为父担棺、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证明佛教对于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并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国,因此静坐路中,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佛陀对弟子的爱护,诸如为患病比丘看病、为阿那律穿针,乃至佛陀的本生谭,遍载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迹。因此,《涅槃经》说:‘慈即如来,如来即慈。’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慈悲是人类情感净化的善美境界。过去一般人的观念里,出家人割爱辞亲,离俗舍世,是不孝而且无情。事实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历代高僧大德,都是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对亲人的小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后,对耶输陀罗说:‘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我终于修满了历劫的愿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广度众生为我的志愿,请你为我欢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间的情爱,甚至后来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局限于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