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变得更有智慧吗?佛语一语点破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中,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人情被淡漠了,爱情被践踏了,亲情被遗忘了,心情却变的复杂而莫测了,每个人都戴着不同的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喧嚣的生活中,疲惫着迎合着。可是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因他们的妄念太多。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着,想东想西,或者手里在忙这件事,心里又牵挂着另一件事,永远没有空下来、停下来的时候,那他怎么会有时间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宋人的诗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现实迷得太深,当然看不清现实的真面目,看不透现实世界,那就不用说有智慧了。
常有人问:“佛和众生有什么差别?”哪里有什么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众生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难道不是工作吗。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穿衣吃饭会挑剔,会在好坏、贵贱、粗细上有分别之心,佛却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他安住于当下,没有讲究,一切都欢喜;众生工作时,心里会有对工作报酬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贪求,而佛讲经时就专心讲经,内心没有杂念,因为他完全是出于一颗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坛经》中说:“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则是佛。”可见众生和佛的差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广大虚空,包容一切;终生的心呢,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出来。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智慧。
师父常常跟我们讲:“要时时提起当下一念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简单来讲,就是去掉多余的胡思乱想,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只是吃饭、睡觉这样的事,都可以专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饭时虽然没有在做别的事,但是他脑子里思绪纷乱,满心焦虑,食不知味,这个就不叫专注,因为他的心不清净。
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心里清净,谁能给你烦恼,什么东西能迷惑你?这个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讲过。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修为很高深,别人问他怎么用功,他张口就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别人就不明白了,说你这就叫用功?谁不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修行要是这样容易,那岂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
吃饭时不乖乖吃饭,睡觉时不老实睡觉,这就是心里不清净,瞎折腾。不管在做什么,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少一点思虑和攀援,少一点算计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样沉淀杂质,回到澄静透明的境界,心静,脑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现前。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烦恼、焦躁的时候怎么也处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静下来,思绪澄明,可能很容易就处理好了;纠结很久,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开放,或一片黄叶飘落,心中空无一物的瞬间,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清净带来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说你能赚来多少钱,换来多大的名声,地位比别人高多少等,而是说你有安顿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他们知道怎样获得财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样让自己过上优裕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样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他们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贪婪之中,隔绝了健康、快乐、幸福,吃不好,睡不好,连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当下的人尤其容易陷进无事忙的境地里,所以更需要清净的智慧。大家在被脚不沾地的忙碌、挥之不去的烦恼追着跑时,不妨试着静坐一下。在安静的状态下,把思绪理顺,分门别类,然后把没有必要的想法,强求不来的妄念,不适合自己的欲求通通放下,为你的心腾出空间,这样幸福、自在、安宁才进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