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方法教你在吃饭中积累功德
佛教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意义深远,不仅关乎“吃什么”,还重视“怎么吃”。究竟是什么样的进食方式,能让我们在吃饭中积累功德呢?
长春万寿寺方丈释照睿大和尚
中国是汉传佛教的地域。汉传佛教主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此要时常忆念众生恩德,时常观察事物缘起,才能不忘菩提心。如瑞法师对于吃饭的开示,便能反映这一点。她曾这样开示:
一、饭前先作五观佛法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会修行的人吃饭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爱吃,不好的不吃。爱吃是贪心,不爱吃是嗔心,不好不坏是愚痴心。
寺庙过堂,师父们正身端坐,先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五观的意思是说: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佛法很高深,所以我们要学习。学的道理越多,在生活当中就越会应用。
二、吃饭时发愿从表相上说,出家人用钵吃饭,吃饭时也有很多要用心的地方。如见到空钵时,他要想到空掉自己的一切烦恼;当盛满饭食的时候,要想到能让自己具足佛法。
拿起勺来吃饭,吃第一勺,要发愿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第二勺,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第三勺,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也就是发愿要帮助所有的人,乃至帮助六道所有的众生,让他们都能离苦得乐。所以,要是懂得吃饭,那么就能口口善愿,口口用心的。
三、感恩众生同时还要想到怎么样去念众生的恩。当一钵饭现前,会想到这一钵饭来之不易,要通过农民在田里播种、耕耘、锄草、收获,然后经过工人加工、搬运,乃至于到寺庙里把它做成饭食。这中间,经了多少人的手,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吃这一顿饭。
在世间,小孩子读书会学到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我们学佛的人还要观想到更深的一层。
要懂得感恩,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众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单要吃饭时心存感恩,乃至于穿衣住房等,一切时处都要充满对众生的感恩。
对于吃饭这件事,佛教认为想要积累功德,首先就要想办法在进食中克服贪嗔之心。或许这正是法师们吃饭与我们吃饭的不同:他们不是带着贪嗔之心吃饭,而是带着正念进食,对自己进食时的身心反应或食物的因缘进行观察。在吃饭时也不忘佛法,难怪能在吃饭时长养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