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唯有这种最难得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小编就讲一讲佛门一种传统中的修行方式——“行脚”。为什么佛门弟子即使在酷暑之下,都还坚持这种“踏破铁鞋”的修行方式?这种看似机械的修行能让他们收获什么?或许看完之后,你会有所感悟。
何为“行脚”?何为“行脚”?其实很好理解,从字面上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迈开脚步行走和修行,一般指僧侣通过徒步的方式,或云游四方自我修持,或参拜名师名寺虚心求教。
行脚的僧侣往往称为行脚僧,也称云水僧。因为行脚参学之人居无定所,悠然自在,如行云流水,故以云水喻之。现今很多寺院仍设有云水堂,即是云水僧挂搭之处,或称上客堂;而专为云水僧所设的斋饭则称云水斋。
历史上的“行脚”僧人行脚是佛门的传统,拥有非常悠久的一段历史,禅门中有很多由行脚引出的典故。历史上的禅师,比如赵州禅师,他是80岁时才在柏林寺住下来的。80岁以前,他都是在各地行脚。从他的语录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拜访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禅寺、禅师,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丛林。
赵州禅师十几岁就出家,年轻时在普愿禅师的座下悟明心地。普愿禅师去世后,他开始行脚,一直到80岁。据说赵州禅师上五台山就上过九次,古代到五台山要走灵寿、阜平,是走山间小路,那困难比今天不知要大多少倍。
历史上行脚修行的禅师是非常多的,到近代,这种传统依然还在延续。比如虚云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国南北,曾经从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拜到山西的五台山,开悟以后住在终南山,后又离开终南山到参访了无数地方。
这样的经历在他的行脚生涯中经常遇到。他在年谱中说到,他走过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清明,内心的觉受越来越坚固。
现代的“行脚”古代和近代都在延续着“行脚”传统,那么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佛门弟子们是否还有这方面的坚持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许许多多的出家人秉承祖师遗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意义非凡的行脚之旅。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条件艰苦还是优越,对于每个人来说,修行都是漫长却也必须要去坚持的。即使是高僧大德,也有参悟不透的时候,于是他们通过“行脚”以及其他的修行方式,将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求得顿悟。
这种修行的方式,对普通人也既有借鉴和教育意义,这种意义并非说每个人都要去徒步修行,都要去朝山,而是说当我们想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必须要亲身去接触,身体力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去感受,最后悟出自己的一番理解。
不管酷暑还是寒冬,当我们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直面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像行脚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