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佛学常识」工作中为什么容易发怒?发怒与贪有什么联系?

「佛学常识」工作中为什么容易发怒?发怒与贪有什么联系?

我不知道你在工作上为什么发怒,如果你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发怒的,你就是贪著这件事情。

比如说,我想做一件事,我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非常正确,我是很希望能够实现它。但是,有一些人不支持我,或者他的想法跟我不一致,我觉得他影响了我实现当下的这件事,他是我做事的一种障碍。

当我的这种认知生起的时候,如果我生气、愤怒了,这就是对这件事的一种贪爱。

没有贪爱,就没有嗔恚。嗔恚心一定具有无明心所和贪爱心所。如果没有无明和贪爱这两种心所,嗔恚心所是生不起来的。

所以,我们做事要善观因缘:虽然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我们要量力而行。每个人做事都有每个人的一些认知和方法,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困难,同伴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持。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怀着悲悯的心。怎么样是悲悯的心?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观察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也有每个人的短处;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要求所有人跟着我们一起转;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的想法都跟我们一致。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无明烦恼所影响。有时候,大家实在是身不由己,自己是这样,他人也是这样。我们这样去想,就会想到自己常常是这样,他人也是这样的。我为什么去苛求别人一定要这样?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同样的一个心思、都在同一个频道里,我们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不一定知道你遇到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困难,你也不一定知道别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困难,等等这些都是很无奈的,我们总是不得自在的,总是随着各种因缘而转的。

所以,我们应该对生命生起一种正确的认知。当我们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知,悲悯的心就会生起来:悲悯自己,也悲悯他人。当这种悲悯自己又悲悯他人的心生起来了,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调伏自己。

嗔恚的心源自于无明,源自于贪爱。有了无明和贪爱,就有嗔恚。当我们正确认识无明的过患,正确认识贪爱的过患,我们的心就不会随无明而转,不会随贪爱而转,这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得到有效的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