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文/无名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从科举制度推出以来,各朝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科举,在古代大概就像是高考一样的存在,那应该是穷人一举翻身的唯一机会。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也势必进入官场,从此飞黄腾达。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文试和武试。在文试中夺得第一的人被称为文状元,而在武试中拔得头筹的人则被称为武状元。在人们的印象中,文状元必定精通文理,而武状元也肯定武功非凡。甚至有的人会认为武状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文状元一定文文弱弱,脑袋聪明。不过,俗话说的好,世界这么大,什么奇怪的事没有?接下来提到的这一位文状元就在自己本应该擅长的领域被"外行人"碾压。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这位文状元名叫杨慎,生于明朝,更有"三才子之首"的美誉。他的父亲是朝廷大官,母亲是大家闺秀,他自小便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己更是因为才智非常而从小就在当地小有名气。杨慎参加过两次科举,第一次因不小心被蜡烛溅落的火花烧毁试卷而错过了中试的机会,第二次便痛定思痛,一举拿下了榜首,从此登上明朝官场,大放光彩。

在他中试半年之后,因为他的母亲病逝他不得不请假回家奔丧。在回家路上的某一天,他坐的船行驶在一条狭窄的河道,由于他回家之心迫切,他便催促船夫加快行驶。可是这时候从对面却驶来另一条船,两条船面对面相遇在只能驶过一条船的河道里,幸亏两条船的船夫反应快,才没有让两条船撞上。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杨慎本想依仗自己朝廷官员的身份让对方先退回去,却发现对面船上坐着的竟是他一直都不喜欢的武状元,并且他之前人前人后没少讽刺这个武状元。这个武状元也早就听说杨慎一直对他很不屑,认为他空有武功没有学识,便想趁此机会教训他一番。于是武状元便让船夫用船死死地抵住对方的船,寸步不让。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两位状元便都站在船头,互相瞪着对方,似乎下一秒就要打起来了。后来不知怎的,这武状元突然改变了主意,笑着对杨慎说"杨兄,你是当朝文状元,想必学识一定高于常人,我在一座名山上见过一副对联,你要是能对出下联,我便让道,你若对不出,你就让我先走如何?"杨慎一听,心想两人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自己一介书生肯定也不能跟他动粗,不如让他见识见识自己的文采,顺带羞辱羞辱他。于是立马就答应了。

武状元便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上句:"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话一说完,杨慎便飞快地思考如何对出下句,可是想了足足三柱香的时间也没能想出来下联该如何对,只能羞愧地承认自己才学不够,并让出了通道。武状元见此,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明朝文武状元冤家路窄,商量用文斗一绝高下,结果武状元大获全胜

这个上联看上去并不困难,但其实非常的难对。这里面的橹与帆都是古代木船上不可或缺的东西,其中"橹速"谐音三国时代吴国重臣"鲁肃",而"帆快"则是谐音汉朝大将"樊哙"。"鲁肃" 代表文臣,"帆快"则武将。"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是指文臣比不过武将的意思。这么一解释大家应该就可以知道这上联有多难对了吧。

这副对联从它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开始,到现在也没人能对出合适的下联。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也是一辈更比一辈厉害,或许在不久以后的将来会有优秀的人对出完美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