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民间的2大国宝:一个被拿去腌菜,一个被“铁锤”敲了30年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云:“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明珠暗投四字一言以蔽之,一颗价值连城光彩照人的珍珠遗失在道路旁,竟然没有人能识得它的真面目,可悲、可叹、可怜。
我国有两件足以彪炳史册的国宝,也遇到了明珠暗投的尴尬境遇。一个被拿来腌咸菜,另一个被“铁锤”敲了30年。
人们在替这2件宝贝鸣不平之时,也深深地陷入了思考之中。想必还有很多传世珍宝,可能依然流浪在民间。
第一、“镇国之宝”渎山大玉海,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谈及“玉海”恐怕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简单说玉海就是古人的盛酒器具。现代人在形容一个人的酒量惊人时,经常用到海量、鲸吞海吸等夸张的词语,或许这种说法就源自古人惯用玉海盛酒的风俗。
关于渎山大玉海的来历,还有一段既然曲折有又好玩的故事。这尊巨型贮酒器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可谓是明珠暗投的典型范例。
据史料记载,由于老百姓根本不认识什么大玉海,只觉着它的容积特别大,非常适合用来腌咸菜。就这样这尊具有帝王之气,并拥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大玉海,便成为了腌咸菜的容器。
后来还是在清代乾隆朝时期,才被满腹经纶、见多识广的文人认出来。至此这尊制作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由名贵的玉石精雕细琢而成,专供忽必烈御用酒器才重现光明。
想必剧本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去编造渎山大玉海被人用来腌咸菜的桥段,但事实却赤裸裸的摆在面前不容大家不信。
这尊大玉海取材于南阳独山产黑质白章玉料,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
作为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玉雕刻而成,象征元代国势强盛的大型玉雕,从技艺上来看既承袭了宋代雕玉技巧,同时也有元朝匠人的奇思妙想。随形施艺、起凸手法都彰显出了,独具匠心的艺术造诣和创造力。
《国家人文历史》一书,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尊玉海是古代玉雕的里程碑。目前,收藏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第二、专家苦寻30年的宝贝,竟然被当作“上课铃”无独有偶另外一件国宝的经历,也与渎山大玉海十分类似。想必很多70、80后小时候,很少见过能用得起电铃的学校。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也依然在使用比较古老的“敲钟”模式,提醒孩子们上下课的时间。
有一所十分落后的山区小学,每当上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用铁锤敲击一块铁片,清脆的响声霎时间就能传遍校园和教室。
谁也不知道这块铁片在这里多久了,而且也没有人意识到这块铁片的价值,直到有一位考古专家偶然路过此地,才最终让这块明珠暗投的云板重出江湖。
云板主要有两个比较实用的价值,第一个就是用木槌敲击使其发出巨大的响声,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警觉,《再生缘》第四一回中有云:“须时已到亲王府,云板三声报内闻。”
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被当作打击乐器,这种感觉有一点类似编钟。人们会用铁铸成多个云彩状的铁板,然后根据不同大小、薄厚不同,将云板被错落有致地挂在架子上,就可以形成不同声音进而演奏出乐曲。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云板还可以用来报时,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人敲响云板报时,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时期,就曾将云板当作军事上的报警装置。在有外敌入侵之时,就会有有专人负责敲响它,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防空警报。
以前专家只是在古籍中看到过这种东西,后来为了能够见到实物,着实用了大量的时间。
但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苦寻30年的宝贝,竟然躲藏在一个山区小学中,并被这所学校当作铃声使用,用铁锤敲了30年。
结 语历史上关于明珠暗投的国宝还有很多,只不过需要人们拥有绝对的耐心。渎山大玉海、云板虽然都放错了地方,或者说因为不懂得它们的价值,而将其当作普通的东西使用,如果没有被专家发现恐怕还要等更久,才能让它们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