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大米为何会长米虫,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米虫不喝水也能活?
在夏秋季的时候,家里面的大米、面粉、面条等粮食,如果存储不当就容易长虫子,而这种虫子就是米虫。
在民间还有一句和它相关的童谣“尖尖嘴六条腿,光吃粮食不喝水”,它既描述了米虫的特征,有尖尖的嘴巴,还有六条腿,并且是只吃粮食却不需要喝水的。那干净的粮食为何会长虫子,这些虫子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真的只吃粮食不需要喝水吗?
米虫是什么?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小时候经常帮助父母煮饭,他们总是叮嘱我每次去米缸取米了,一定要把米缸的盖子盖好,不然就容易长虫子了。当时就有点逆反心理,大人越是这样说,孩子就偏不这样做。
后来有一天真的发现大米里面有黑色的虫子,开始只有少数的几只,可是几天之后就是好多只了。每次淘米的时候,总会在上面看到好多黑色的虫子。当时也十分好奇,这些米虫都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米缸没有密封好,所以它们跑进去了吗?
米虫的学名叫米象,它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要经历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而一般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米虫的成虫了。前面所说的米象的童谣:尖尖嘴六条腿,就概括的是米虫的成虫阶段之一,它有着像大象一样的长鼻子,这也是得名“米象”的原因。
而之所以在干净的大米,或者是其他的粮食作物中,时间长了就容易长出来米虫,这些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早就已经存在了的,只是我们人类的肉眼发现不了而已。
因为米象成虫的最终阶段是长出来翅膀,然后它们就会飞舞到各个地方,并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粮食上面。米象是一种非常聪明又很善于伪装的虫子,成虫会在粮食上面产卵,由于产卵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就和稻米的颜色很相似,并且它们产卵以后还会对其进行伪装,所以一般是发现不了的。
这样当粮食被收割回来,经过了晾晒、脱粒、加工成为大米,然后包装好了运输到全国各地的超市里售卖。但实际上这些大米等粮食作物中本来就有米象的虫卵存在了。遇到了合适的环境,这些虫卵就会繁殖出来。
另外有些人家里的米面等都是专门放置在米缸里面的,如果这个米缸里面之前有米象,它们也会在米缸里面产卵的。这样计算是新买的粮食没有米象,而米缸里面有了,时间长了它们一样也会孵化出来米虫。
而之所以一般在夏秋季的粮食最容易长米虫,也是因为米虫适宜繁殖的温度是在25-30℃,夏季的温度就很适合米虫来孵化。如果大米的放置时间长了,比如放了两三个月了,同时密封也不好,这样就最容易长米虫了。
因为它们往往在温度合适的话,只要30天左右就能繁殖一代,一次能产卵多达500粒,可见它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月以内吃完的大米,一般不会长米虫,时间一长就容易长米虫了。而且只要一长米虫了,很快就会发现好多的米虫,时间越长就越多。
米象真的是只吃粮食不喝水吗?古人说米象是“光吃粮食不喝水”,这个是不太准确的。虽然米象不像其他的动物那样直接来喝水,但是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离不开它的。
而米象所喝的水,一般来源有三个地方。
第一个就是在大米里面本来就有水分。别看我们所吃的大米晒得很干了,但是里面还是有少量的水分的。如果把大米的水分完全晒干了,那吃起来口感是非常差的。有数据统计,晒干的大米里面至少也有11-13%的水分,而米象主要是啃食大米,所以也就把大米所含的水分吃掉了。
第二个是来自空气中的水分。为何大米在密封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容易长米虫,而一旦受潮了就容易长虫子呢?那是因为在密封好的情况下,大米中是比较干燥的,同时缺乏了空气,不利于米虫的繁殖。但一旦大米密封不好了,空气中的水分进入了,大米也就受潮了,它的水分含量就更高了,这样也就成为了米虫所需水分的来源了。
还有第三个就是来自它们的排泄物。这个听起来有点恶心,但确实存在的。米象天天啃食大米,也会排泄的,而它们的排泄物中也是有水分的,这些水分进入到大米了,然后又被它们吃掉了。
其实吧,米象本来就个头很小,生命的周期也不长,它们一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大,往往几粒大米所含有的水分就足够它们吃一辈子的了。所以并不是米虫不需要喝水,而是它们的生长环境一直不缺水。
米长虫了还能吃吗?大米如果长了米虫,当然也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因为这些大米内部已经快被米虫吃空了,所以用它们煮饭吃口感会差一些而已。
如果大米长了虫子,只要把它用水淘洗一下,这些米虫因为很轻,都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仔细漂洗几次就可以了,之后再经过高温的烹饪,就算是有几只米虫在里面,也是可以食用的。因为米象不是其他的害虫,它们一生都在大米里面,也没有受到什么污染,而且还已经高温烹饪煮熟了,所以可以放心食用,就当是补充了蛋白质。
其实吧,如果怕大米生虫子,建议一次性不要购买太多的大米,最好是在一个月就吃完了。而且如果买的米较多,可以把它放到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之后把它冻死了就不会再生虫子了。
当然了,对米缸也要仔细地清洗,免得里面有虫卵。同时还能在米缸里面放一些花椒、大蒜等有气味的东西,也能起到很好的驱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