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村过年,被认为是最有年味儿的,如果是你还愿意回去吗?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又到了一年腊八节,也就意味着过年又临近了。但和过去相比,现在无数的人都在感慨过年不热闹了,就连年味也逐渐变淡了。
在过去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而现在小孩子对过年没有盼头了,而大人则多数对过年甚至充满了“抗拒”。就像今年过年马上到来了,可无论是城市里还是农村地区都是一片静悄悄的。
经历过80年代的年轻人,常在念叨这一段时光是最幸福的,因为当时的年也是“最热闹”、“最有年味”的。笔者就是80年代的人,对当时过年的印象现在依然十分深刻。
记得在当时一到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是张灯结彩的,孩子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新帽子,大年初一更是家家户户去串门拜年。当然了还有那响彻云霄的鞭炮声和吃不完的糖果了,可如今都变了样。
80年代过年的“三部曲”春节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并且历朝历代都对其是很重视的。据了解得知,春节是起源于农耕社会的产物,其也反映了农耕社会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在当时众多的节日中,春节是最为隆重的,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其中过年也可以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一直从腊月初八持续到元宵节以后,整个过程足足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备年”备年就是从腊月初八这天开始的。在古代的时候最初“腊八节”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腊祭”,其是在腊月进行但却不是固定的日期。到了汉朝以后就明确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祭”,而发展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才逐渐固定在了腊月初八。
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因为佛教发展受到了重视,它也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于是就有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在后来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备年也是非常受重视的,到了腊月份就开始备年,一直持续到除夕前,而在这个期间要购买各种年货,缝制新衣服、磨面蒸糕、打扫卫生和准备祭品等等。
尤其是在小年到除夕这段时间,更是到了“备年”的高了。就连众多在外的游子,也要尽量在这个期间赶回来,而这也被称之为“奔年”,而在家的人则要为过年做好各项准备。
在笔者的印象中“备年”期间最热闹的事情就是逛年会了,这也是全年中集市最热闹的几天,往往天还没亮就有人来摆摊了,直到天黑了才陆续往家里赶。在集市上是挤不开的人群,而各种各样的商品也是一应俱全,不光是有好吃的,还有各种好看的,好玩的。即便是在集市上逛上一天也不会感觉到厌烦。
“过年”现在很多人都把整个春节称之为过年,实际上这样是不准确的,在古代的时候“过年”是指除夕夜到正月初五这几天的时间。
在过年的时候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家人团聚,并且祭祀祖先祖神,并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平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迎新纳福的意思。
在过年期间一般都是不出去走亲访友,也不会出去拜年的。毕竟辛苦了一年,这个时候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并且食物也比较丰盛,所以常常是家里人做点好吃的,团团圆圆。
“贺年”等到了正月初六以后就要开始出去拜年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期间都是称之为“贺年”。
所谓“贺年”就是普天同庆,一起欢度新年。不光是大家开始相互穿上新衣服,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而且还会举行舞龙、耍狮子、看花灯等节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过年给人的明显感受就是不如之前热闹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连年味也变淡了……
现在很多人感觉过年就是一种负担,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因为走亲戚已经演变成为了“走过场”,而出去拜年也变成了流水账,就连过年最有仪式感的鞭炮在很多地方都已经禁止燃放了。于是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回味小时候过年时的场景,曾经那样热闹的场面,才是过年,那样才有年味儿。
但也有部分人对此却并不怎么怀念,毕竟以前的日子清苦,也就是在过年的那么几天可以大鱼大肉尽情的吃,所以让人印象深刻。而现在的日子每天都像是过年,自然也就对过年不怎么重视了。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如果让你选择,真的愿意回到过去那种生活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