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这句话真实意思你知道吗?
“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这句农村俗语,在农村常常会引起争论。
我们家乡多雨,春天就不用说,是雨水较多的季节,有些年份秋天和冬天也阴雨绵绵,有时一两个月都不停歇,农村俗称“烂秋”和“烂冬”。
在我们家乡,人们认为春天是该下雨的季节,有“春天的天,孩子的脸”之说。
也就是说,春天的天气变化太快,一会儿晴,一会儿雨,就像孩子的脸一样,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有时眼泪未干,笑容又挂在脸上。
如此多雨的天气,雨打坟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人离世无法选择时日,也就无法选择雨天和晴天,到了当地民俗规定的日子,就是天下刀子,也得出殡埋葬,雨打棺也很正常。
因此,过去,我家乡的乡村就有人针对这句俗“抬杠”说,我奶奶的坟经常被雨淋,也没见我家出当官(注:乡村对贵人的理解)的人,而我奶奶出殡那天,下大雨,抬棺的人都淋湿,我妈妈还是生了我们兄妹一大窝。
很显然,这些人对俗语中的说法是不相信的,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实际上,这是对俗语一种片面的理解,其真实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下面我就这句俗在我家乡的真实意思,给读者解释一下。
雨打棺
雨打棺,也就是天下雨时,雨滴淋在棺材上。这句话的意思有三种情况。
一是从家里出殡时雨滴淋在棺材上。按照我家乡习俗,老人离世后,要在家中的堂屋内停灵三天左右,然后在半夜时将棺材抬出屋,放置在村里专用的场坪上,此举叫“出殡”。
次日上午或下午再抬往墓地,叫“上山”或“上界”。
“雨打棺”,指的就是这段停放在屋外的这段时间。棺材抬出屋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往往会忽略照看外面的棺材,一旦下雨,就会被雨淋。乡村民俗认为,这是对老人的不敬。
通常来说,如果不是晴天,棺材抬出屋后,最好用晒席或塑料布遮盖起来,不能让雨淋。
二是棺材放入土坑的不让雨滴淋在棺材上。我家乡下葬习俗有两种。
一种是热葬,也就是把棺材抬到墓地后,立即落圹掩土立坟。这种情况,当然不会有“雨打棺”发生。
另一种是冷葬,也就是把棺材抬到墓地后,放入土坑内,但棺材的一头用木棒架起,不让落地,择日再落圹掩土。“雨打棺”也只这种情况。
通常来说,要用晒席或塑料布搭建临时雨棚,用来遮盖棺材,以免被雨淋。
三是已埋葬后的老坟不能让棺材暴露在外。已埋葬后的老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如坟地崩塌、各种建设等,使棺村暴露在外,要及时掩土,或者迁走。
“雨打棺”这种说法,来源于儒家的孝道思想:“侍死如待生”,也就是对去世老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后来,这种说法,被赋予了迷信色彩,一般指出殡时天下雨,雨滴落在棺材上,老人后代人丁不旺。这种说法当然不可信。
雨打坟
乡村民俗对“雨打坟”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过去乡村提倡“热葬”,而不提倡“冷葬”。我国乡村讲究入土为安。“热葬”的好处是,老人早入土,早安逸。
不仅离世的老人早安逸,活着的亲人也早安逸。
乡村“冷葬”习俗,少则要等候数日以上,多则等候一年三载。碰到热天,遗体容易腐烂,即便棺材封闭得再密闭,也会发出臭味,或者溢出水来。而天下的雨滴迟迟淋不到坟头上。
而对孝子来说,在老人未掩埋之前,就得在墓边搭棚子看守,一些陪葬比较丰厚的就更是如此,免得有人起歹意。这就让活着的人受活罪。
这种说法,原本是对亡故之人及孝子的一种关怀,可到后来,其用意也变味了,也有了迷信的说法。
其意思是说,如果老人下葬后,之前天不下雨,刚把坟头起好,天就下雨,是吉祥之兆,老人的后代会出“贵人”,也就是出要人才。这种说法当然也不足为信。
农村传统民俗,本来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了使人们自觉遵守这些习俗,往往利用旧时代社会普遍的迷信心理,掺杂了一些迷信因素,用来“吓唬”人,以达到让人自觉遵守的目的。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俗语中普遍。
因此,我们在理解传统俗语的时候,要认真鉴别,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