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十则(论语六十则加翻译)
《论语》五十讲之六
《论语》的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很多我们都能背诵,但是却用意深远,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受益无穷。本篇我们继续介绍后续内容。
(#26#)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谄媚的人交友,同口是心非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解读谅:诚信
便(pian)辟:逢迎谄媚
便(pian)佞:用花言巧语取悦别人
“友直,友谅,友多闻”指朋友正直、诚信、见识过人。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指朋友谄媚、口是心非、花言巧语。
益友会欣赏你、肯定你,能看到你的闪光点,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会给你指出来,然后跟你讨论怎样解决问题,这样会促使我们不断改进提升,不断进步。损友会打击或者奉承你,使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出现偏差,使我们自我感知良好,也就不会再进步。此章孔子讲到的交友之道,对于我们今天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7#)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翻译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解读乡愿:说的是这样一类人:在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伪君子,乃德之“贼”。
(#2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翻译党:指家乡,古代五百家为党。攘:偷窃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解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叶公的政治主张,叶公主张法治,大义灭亲。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儿子告发父亲就是不孝,所以孔子不赞同儿子去告发父亲。夫子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之不宁则国何以安?若要人舍弃家庭人伦而忠君爱国,终究是一句口号而已。国家安宁是要基于每个家庭内部和睦无矛盾的基础上,如果要他们内部相互攻讦,家庭不和也会导致社会问题,国家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六、孔子论仁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就接近‘仁’了。”
解读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容易达到,但可以从刚、毅、木、讷这四种品德做起。刚是指其人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地去奋斗。毅是果敢,其人行事认定的事情能够干净利落地去实行。木是质朴,是说人内心质朴无华,忠厚老实的意思。讷是钝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者绝不令色,木讷者绝不有巧言。
(#30#)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解读孔子说一个“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有这样一类人,说你忍着点,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退休了就好了。所以我们发现他处在约当中的时候,他肯定不快乐,不可以“久处约”。等终于考上大学了,他快乐不了几天,他也不可以“长处乐”,长处乐的时间长,他也会焦虑痛苦。为什么?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不能真正找到快乐幸福的真谛,靠物质带给我们的心流感觉都是暂时的。而反过来,一个仁者,就是一个价值观很正确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像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子路愠见,说“君子亦有穷乎”,说君子也能够穷成样子吗?然后孔子弹着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是在这种穷困的环境之下,我也能够安然自守,我可以过我自己的日子,我可以弹琴、唱歌。然后“小人穷斯滥矣”,小人一旦到这种穷困的环境,就无所不用其极了。“仁者安仁”就是说一个仁者,他真正安处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的环境,是他内心的境界。他内心当中有仁的境界,他在哪儿都能待得住。外在的东西,对他来讲无所谓。“知者利仁”,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份仁德,去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把知者和仁者结合在一起,这个人内在又能够安详,外在又能够做事。这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五十讲之六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