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黄瓜化瓜的原因
西瓜疫病
西瓜疫病又称西瓜疫霉病、死秧病、腐烂病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西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害逐年加重,南方发病重于北方,在西瓜生长期多雨年份发病尤重,常年发病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一、为害症状
1、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水浸状,当湿度较小时,病斑为淡褐色,易破碎。
叶片被害症状
2、茎蔓染病,茎蔓部初生水浸状暗绿色纺锤形凹陷斑,病部明显缢缩,病斑迅速扩展,天气潮湿时形成褐色软腐,患部以上叶片萎蔫青枯死亡,维管束不变色。
茎蔓被害症状
3、果实染病,初期在花蒂部呈暗绿色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水烫状皱缩腐烂,发出青贮饲料的气味,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
果实被害症状
田间发病严重时,瓜秧成片死亡,1~2天内整片瓜园95%以上死秧。死后叶片呈青绿色干枯,一碰就碎。
田间危害症状
二、病原
1、病原菌:西瓜疫病病原菌为鞭毛亚门真菌德雷疫霉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异名为甜瓜疫霉P. melonis Katsura)和辣椒疫霉菌P.capsici L.,其中以德雷疫霉为主。
2、形态:菌丝无色。多分枝。幼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孢囊梗从菌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大小(36.4~71.0)微米×(23.1~46.1)微米。游动孢子近球形。藏卵器,球形,淡黄色,雄器球形,无色。卵孢子黄褐色。
3、特性: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最适20-30℃。
三、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余组织内或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并可长期存活。厚垣孢子在土中也可存活数月,种子也能带菌,但带菌率极低,这些都是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引起发病。植株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斑上产生新的孢子囊又借气流、风雨灌水和农事操作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流行。
四、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品种间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发病性存在差异,如无籽西瓜比普通西瓜抗病性强,苗期、伸蔓期比果实膨大期抗病力强。
2、环境条件: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28~30℃,低于15℃发病受抑制。在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内,雨季的长短,降雨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发病高峰往往紧接在雨量高峰之后。
3、栽培条件: 通风不良,种植过密,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畦面高低不平,容易积水和多年连作的地块,以及浇水过多,施氮肥过多或施用带菌肥料,均加重发病。
五、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1)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5年以上的轮作。
(2)清洁田园,切断越冬病菌传染源,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不用未腐熟的、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
(3)合理密植、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控制田间湿度。设施栽培的西瓜应采用膜下渗浇小水或滴灌,节水保温,以利降低棚室湿度。严禁大水漫灌、串灌。
2、药剂防治:
(1)发病初期防治。可喷洒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眭粉剂7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瑞凡)25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金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必要时还可用上述杀菌剂灌根,每株灌稀释好的药液0.25~O.4升,如能喷洒与灌根同时进行,防效会明显提高。
(2)保护地西瓜栽培,还可以采用15%百·烯酰烟剂每亩用药250~400g烟剂,分放4~5个点,于傍晚先密闭大棚、温室,然后点燃烟熏,隔7天熏1次。
(3)田间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0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66.8%缬霉威·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52.5%恶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性粒剂1000倍液;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