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小地老虎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地下害虫之一,食性很杂,主要以幼虫为害各种作物幼苗。危害严重时,常造成缺苗断垄,造成减产。

其它名称:土蚕、黑地蚕、且根虫等

学名: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分类:鳞翅目,夜蛾科

危害特点

小地老虎主要作物幼苗,刚孵化的幼虫常常群集在幼苗上的心叶或叶背上取食,把叶片咬成小缺刻或网孔状。幼虫3龄后钻入土中危害,把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还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洞中,其上部叶片往往露在穴外,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以至毁种。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小地老虎幼虫形态

形态特征

1、成虫: 成虫体长17-23毫米,翅展40―54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有两对横纹,翅基部淡黄色,外部黑色,中部灰黄色,并有1圆环,肾纹黑色;后翅灰白色,半透明,翅周围浅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栉齿状。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雄成虫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雌成虫形态

2、幼虫: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

3、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一层菊花瓣形,第二层玫瑰花瓣形,第三层放射状菱形。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蛹形态

4、蛹:长18~24mm,红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7节基部有1圈刻点,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末梢延长,有一对较短的黑褐色粗刺。

发生规律

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一般年发生3-4代。以蛹及幼虫在土内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最多,为害最重。1―2龄幼虫群集幼苗顶心嫩叶,昼夜取食,3龄后开始分散为害,共6龄。白天潜伏根际表土附近,夜出咬食幼苗,并能把咬断的幼苗拖人士穴内。成虫昼伏夜出,趋化性强,对发酵的酸甜气味和萎蔫的杨树枝把有较强的趋性,对黑光灯也有强烈的趋性。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天即产卵。卵散产,多产在土块及地面缝隙内,有时也产在土面的枯草茎或茎杆上,少数产在作物叶片反面。产卵量与所获得的补充营养的质量、幼虫期的营养有关。每雌产卵可达1 000粒以上,多的可达2 000粒以上。

小地老虎危害严重,掌握这几点防治很轻松

小地老虎的一生

防治方法

1、春季,清除路旁、棚边、沟边等处的杂草,铲除栖息和产卵场所,降低越冬基数和消灭初期的虫卵和幼虫。

2、播种前可用4%二嗪磷颗粒剂2-4公斤/亩,进行穴施或条施,防治小地老虎对幼苗的危害。

3、在1代幼虫发生盛期,可用泡桐叶、灰菜、刺儿菜、甘蓝等加敌百虫溶液,在夜间成堆施于田间,诱杀幼虫。

4、药剂防治,小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植株或地面上,是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对幼苗进行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小地老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