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西瓜菌核病是保护地西瓜栽培中常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茎蔓和果实,防治不力,可造成大量植株死亡。

【主要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和果实。

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灰褐色湿腐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多具有或明或暗的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着生白色絮状物,叶片腐烂。干旱时病叶病斑易破碎。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叶片发病症状

茎蔓染病,多发生于茎基部或瓜蔓分枝处或叶柄处,初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扩展成淡褐色大斑,造成茎基部软腐或纵裂,湿度大时病部着生白色絮状菌丝体,菌丝生长后形成菌核,病茎以上部分枯死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茎蔓发病症状

果实染病,多在幼瓜的花蒂处,初生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暗绿色圆形湿腐状,病斑表面密生白色絮状菌丝,后期病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灰褐色菌核。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果实染病初期症状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中期症状

记住这几点,巧防棚室西瓜菌核病

后期症状

提示:菌核病诊断重点是病斑上会有象鼠粪一样的菌核,这是菌核病与绵疫病的最大区别。

【病原特征】

病原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类状,大小不等,一般1.1~6.5毫米×1.1~3.5毫米。菌核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子囊盘初为肉色杯状,展开后呈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直径2.0~7.5毫米,黄褐色,有柄。子囊棒状,无色,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侧丝丝状。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最高 35℃,50℃ 经5分钟致死。

【发病原因】

1、低温高湿,发病重。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即棚内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2、连年种植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发病重。

3、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可加重病害发生。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也可在寄主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为害西瓜幼苗和棚室内的西瓜植株。侵入后,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混杂种子中,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南方瓜区利用晚稻后茬种植西瓜。

(2)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200进行拌种,确保种子表面无菌,使种子无病(菌)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防止棚室温度偏低,湿度过高,增施磷、钾肥,严格控制氮肥用量。

(4)发病初期,每667m2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或每667m2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克,兑水30~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每7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保护地栽培,发病初期,也可用每棚室用药250克,7~10天熏l次,连熏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