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这样治,比喷药效果都好,一季都不会发生
瓜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瓜类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发病减产30%~50%,重者绝收。彻底控制住枯萎病的危害,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最重要的任务。
一、危害症状
1、幼苗: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倒伏。幼苗受害早时,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烂,或出苗不久子叶就会出现失水状,萎蔫下垂。
2、成株期:成株发病时,初期受害植株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商能恢复,数天后早晚不能再恢复而萎蔫枯死。主蔓茎基部纵裂,剖开根茎病部,维管束变黑褐到黄褐色并向上延伸。潮湿时,茎基部半边茎表皮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上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病部变成丝麻状。
二、病原
病原为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 cucumerinum Owen) ,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无色透明,顶细胞圆锥形,有的微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或足细胞,具隔膜1~3个;小型分生孢子多生于气生菌丝中,椭圆形或腊肠形,无色透明,无隔膜。厚垣孢子表面光滑,黄褐色。
因各地菌株间致病性不同,可以区分出不同生理小种,国外有生理小种1号、2号和3号。我国黄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性与国外不同,命名为生理小种4号。
三、发生特点
1、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种子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2、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等传播,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毛细胞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最后进入到维管束发育,堵塞导管,造成叶片萎蔫。
四、发病条件
1、环境条件: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温度在24~27℃,空气湿度超过90%时容易发病。土壤温度15℃时,潜育期约15天。
2、栽培条件:长年连作、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多的田块发病重,黄瓜感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期至坐果期。
3、气候条件:秋季露地栽培发病盛期为9~10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栽培发病盛期为5~6月,时晴时雨或连续阴雨后聚晴,病害易流行。
五、防治方法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不同的南瓜、葫芦等不同的砧木品种进行嫁接,每年采用的砧木品种都不相同,嫁接方法最好采用顶插法,采用这种方法,枯萎病防治效果基本上可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