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危险性害虫进入我国,可能成为玉米、蔬菜、豆类等重要害虫
危害症状
草地贪夜蛾为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害虫,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南美洲和非洲多种作物上危害最严重的害虫,随着世界贸易的日渐频繁,目前已经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和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已经发现,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部、华北等大部分地区均为适生区,有可能在我国蔓延,成为我国继白粉虱、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之后,又一个危险性害虫。由于其具有巨大的繁殖力、爆发为害及迁飞能力,草地贪夜蛾将严重威胁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危害症状
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cornstrain,Cs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Rstrain)两种单倍型,前者主要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为害水稻和各种牧草。以幼虫危害为主,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还可危害玉米生长点,剥开玉米生长点卷曲心叶可见大量害虫粪便和藏身在其中的幼虫,心叶被咬食呈破烂状。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此外,高龄幼虫还会取食玉米雄穗和果穗。严重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
形态特征
卵呈圆顶形,直径0.4mm,高为0.3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逐渐变为棕色。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mm ,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mm ,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老熟幼虫常在2~8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mm,宽4.5mm。成虫,翅展32~40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
卵
幼虫形态
发生规律
草地贪夜蛾具有繁殖能力强、寄主广、迁飞快和破坏性大的特点,一旦扩散防治难度很高。草地贪夜蛾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国际频繁的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近距离传播主要是成虫借助风向飞翔,因此,该虫的发生区域受种群和风向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回升,草地贪夜蛾成虫借助季风可能通过迁飞,侵入西南、华南和江南大部地区,并向长江中下游、黄淮、华东和东北等地入侵,成为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害虫。
防治策略
1、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2、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可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时期,在清晨或者傍晚施药,田间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10毫升,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5克,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6~8毫升等药剂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