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珠江流域(古代珠江叫什么)
从海到江的沧海巨变,古代珠江两岸有多宽?
在现在的老广人,过河南河北都有过海一称,许多年轻人不理解,这么窄的一条珠江怎么能称为海呢?珠江因为常年受到泥沙堆积与城市建设,历朝历代珠江河面逐渐变窄,并形成了很多个沙洲,如“大坦沙”、“金沙洲”、“二沙岛”、“沉香沙”等,小编就带大家穿越历史回顾当年广州珠江两岸。
秦朝-南越国到三国时期广州城:背山带海从秦朝任嚣筑城算起,广州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要在广州筑城,史料记载“背山靠海”可见当时广州已经是滨海城市,若珠江河面非常窄也不会叫海,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刺史步骘建广州城的时候依然有背山靠海之称。
番禺城就在古珠江口位置
唐宋时期:下珠江称“小海”黄埔一带称“大海”之所以在唐宋时期称之为小海,是因为当时珠江河面依然非常宽阔,但有沙洲形成,河面逐渐变窄因此称之为小海,这个时候金沙洲、大坦沙、芳村一带的沙洲逐渐形成,并连成洲,但受海潮的影响,每年海潮都会从狮子洋奔涌而来,直击越秀山南麓(也可以说明纪念堂以南唐宋时为海),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商人来广州经商,得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但乘船返国时不小心把珍珠掉进海里,因此称之为珠海(珠江旧称),以后随着北岸逐渐淤积海面逐渐收窄,海也逐渐消失。
唐宋时期的广州
明朝:珠江一词开始始用在明代开始才改成珠江,因为这个时候北岸开始逐渐收窄,这个时候的珠江堤岸位于一德路附近,陆地面积加大,在明朝嘉靖三十七年,黄佐的《雨后海珠登望》首句“珠江烟水碧蒙蒙”这里才是最早的珠江一词使用,但广州人仍称珠江为海皮,把过江称过海。
1542年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广州府地图
清朝到民国时间:长堤湾填平,逐渐形成沿江路到了清朝,广州滨海的地理环境已经逐渐消失,并且在沿江一带建起了十三行,原来屹立在水中的羊城三石也逐渐消失,海印石被埋入地下,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离北岸尚有100多米,到了1930年长堤湾一段被填平,逐渐形成当今的沿江路,这个时候广州一带的商船,渔船繁华热闹,沿江一带商品货物交流频繁,在现在从化钱岗古村还有一幅描述广州清朝后期“广州江城图”也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到了现在连接珠江两岸的交通越来越方便,在30年代以前广州只能靠胥家艇来往河南河北,30年代海珠桥建立,改革开放后一座座桥梁横跨珠江两岸,地铁也随之开通,胥家渔民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视野,这就是广州从海到江的沧海巨变
1930年珠江河面
以前广州作为珠江口渔船商船来往便利,形成了黄埔古港,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如今珠江口往南推80公里,南沙港也逐渐代替了黄埔港的历史作用,成为广州进出口贸易的最大港口。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从海到江的沧海巨变,古代珠江两岸有多宽?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