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误读的文史常识有哪些(最易误读的文史常识是什么)
最易误读的文史常识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立大木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再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碑是下葬的工具这一最原始的功能,而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因为较常见,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不再聚首的象征,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是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矾石主收湿解毒,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
据考证,“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时期,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作“倒楣”。只是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霉”。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本文刊登于江西《老友》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老友》杂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最易误读的文史常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