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朋友,也不在乎亲情,原因多半是以下几个
01
有人说:“亲情是不可以选择的,朋友却可以。”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感情,是老天赏赐给我们的“大礼”。曾经,我们都相信,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血溶于水的才叫亲人,互帮互助的才叫朋友,若不是这样,还不如一个人独来独往。
虽然,我们在社会上混,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要有利益交换,但是不能把利益和感情混为一谈,只是习惯了逢场作戏罢了。
感情,就像一杯茶,从浓烈到淡如水,只是几次勾兑就好了。换一种说法,就是经历了几次伤害之后,就看透了感情。
因此说,有一种人,没有朋友,不在乎亲情,却活得很好。这样的处世态度,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各有各的滋味,需要尊重。
02
看淡了亲情友情,是保持了自己的天性,不被别人同化。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让我们一头雾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到底是恶毒的,还是善良的?
事实上,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天可能要被恶毒的东西感染,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把恶念从心底根除,用道德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当我们学成之后,就能够拥有“百毒不侵”的本事了。因此,善良就像一道光,伴随自己一生。
如果一个人的身边,多半是一些尔虞我诈的亲戚朋友,还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一直在虎视眈眈,那么就要狠心拒绝和他们交往。
做人,就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不枝不蔓。每一朵荷花,都是独自亭亭玉立,不和谁牵扯在一起。
不因感情的得失而毁掉自己,不因生活太孤独而随意合群,就是一个人拥有了荷花的品格。
03
看淡了亲情友情,一直很自律,不需要别人约束自己。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好的生活环境,多次搬家。最后,他们在学堂旁边定居,孟子也走进了学堂,学习礼仪,博览群书。
搬家,会让一个人失去原有的邻居,也会和亲戚、儿时的玩伴距离越来越远。孟子搬家,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母亲用行动来约束他,逼着他去热爱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年人都从老家搬走了,去了不同的城市。人生从此开始漂泊。偶尔回一次老家,也很少和亲戚、玩伴聚会了。
小时候,身边的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约束你。“这不能看,那不能做,其他的不能动......”这样的话,是吓唬你,也是在引导你走正道。一个人出门在外,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只能自己去把握。
当你习惯了独来独往之后,你会发现,自律比他律更好。正所谓,越自律越自由。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和亲戚朋友都断交了,就意味着你不再被感染,也不要谁叮嘱自己。慎独的功夫,可见一斑。
04
看淡了亲情友情,是敢于得罪人,不主动讨好任何人。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晏子,去楚国出差。
楚王问他:“齐国人是不是喜欢偷盗啊?他们来到楚国,尽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晏子回答:“大王你听我说。南方的柑橘,移植到了北方,果子就变得很酸涩。这是因为水土不服啊。齐国的人,在齐国都是良民,到了楚国就变坏了,也应该是水土的问题。”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的道理,晏子肯定明白,但是他没有低头,而是用泼辣的言语,让楚王自惭形秽。
人与人交往,想要一直和平共处,真的很难。多数的人,都是陪你一程,或者只是在某个时段,需要互惠互利而已。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些人,该得罪就得罪。
一个敢于得罪人的人,自然就会远离亲戚朋友。他总是把好的脸色留给自己,把微笑留给善意的人,那些恶毒的人,哪怕是兄弟姐妹,也要远离。
坚持善良,带着锋芒,这样的人,活得很坦率。
05
看淡了亲情友情,缩小了交际的圈子,生活更加真实美好。
有人把圈子比喻成蜗牛背上的壳。
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背上的壳,可以保护自己。可是,这样的壳也会让自己走得很慢,似乎有一股力量,压在身上,拉着自己往后走。
“螃蟹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却混在了某个圈子里,那么你每一次行动,都会被圈子里的人拉住,并且迅速从高处滚落下来。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一直在缩小自己的圈子,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不会在乎圈子大小了,也不会刻意去利用某个圈子。
不管钱多钱少,不论地位到底,只要内心是强大的,生活是充实的,就不会害怕。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就像一个人在夜里,欣赏一片广袤的星空,和月光一起歌唱。
想喝酒就喝酒,随便喝几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要询问谁;和心爱的人一起出门,不要有随从;吃什么,自己做主,不要考虑别人喜欢吃什么......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多的人向往的吧。
06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没有,那就和自己做朋友。
聚聚散散是常事,如果太在乎,那就是“多情总被无情伤”的结局。
因此,我要恭喜那些没有朋友,也舍得和亲戚断交的人。这样的豁达、自在,是做人的个性,也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征兆。
余生不长,对自己好的人,多感激;擦肩而过的人,不要回头;要离开的人,及时放手。
人都会变老,到时候,身边有一个老伴,就很幸运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