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人生的退路,都是“预留”的

01

宫崎骏说过:“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繁华终将褪去,剩下来的,只有平凡的生活。

愚昧的人,一味前行,聪明的人,进退有序。

选择合适的机会,退下来,不是软弱无能,而是明哲保身,以退为进。

秦朝末年,东阳县有一个叫陈婴的人,体恤百姓,得到了爱戴。

当时,地方百姓受到了欺压,难以生存,有上千年轻人聚集起来,把县令加害了,然后推举陈婴为首领。很快,起义的队伍,扩大到了两万多人。

陈婴的母亲说:“多年来,陈家没有出现一个大人物,现在你忽然就名声大噪,恐怕不是好事。你还是退让一下吧,起义成功了,你可以封侯,起义失败了,还有机会逃脱。”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把起义军归于项梁。

后来,秦亡,汉兴。陈婴被封为堂邑侯,后代有四次与皇室联姻,尽显尊贵。

《韩非子·孤愤》里写道:“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

一个人想要长久,那么他一开始就能明察秋毫,每走一步,就能设计好十步之外的事情,不管以后遭遇了什么,都能应对自如。

人生的退路,都是“预留”的

02

功劳:上得去,还下得来。

古人说:“高尽,弓藏;兔死,狗烹。”

春秋时期,伍子胥是吴国的三朝元老,位居相国。

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和他产生了意见分歧——到底要不要马上灭掉越国,各有主张。另外,有大臣从中作梗,在夫差面前,状告伍子胥把儿子送到了齐国,有叛国的迹象。

加上,伍子胥建议除掉夫差身边的越国的美女西施,让夫差很为难。

“官大一级压死人”,伍子胥忠心耿耿,却冒犯了上级,最终落得自尽的结局。

与此同时,伍子胥的好友加对手范蠡,辅佐越国成为霸主,然后及时退隐,后半生活得安宁。

有一个词语,叫“功成身退”。能进能退,才是大丈夫。

功劳很大,这是荣誉,也会像一棵很高的树,注定要承受更大的风雨,如果风特别大,就会拦腰折断。

载誉而归,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能完全摆脱名誉和地位,那就主动退让,把自己隐藏到群众之中去,以普通人的身份,为广大群众谋利。

忘掉功劳,不在乎地位,身体就变得矮小了,身边的群众就变成了你的“护甲、盾牌”。

人生的退路,都是“预留”的

03

爱情:等到风景都看透,还能看细水长流。

爱一个人,开始总是轰轰烈烈的。

比方说,男人遇到喜欢的人,要送很多的玫瑰花给她,在情人节那一天,创造特别的浪漫。生日礼物,也会认真挑选,体现自己的创意。

女人在爱上一个人之后,会无数次想象牵手同行的美好,会说很多的废话,随时随地都聊天。手机一直是打开的,聊天到深更半夜,也不舍得放下来。

后来,两个相爱的人,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有多么幸福。

爱情导师涂磊说过:“女人,是一天的公主,十个月的皇后,和一辈子的操劳。”

结婚之后,宴席散了,一切都回归到平静状态,连一句“我爱你”,也显得很多余。女人,秒变“黄脸婆”,男人也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累得气喘吁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争吵开始了,婚姻的疲惫感,越来越严重。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所谓“相敬如宾”,其实是学会了低头,不再计较对方的过错,也不奢望有什么惊喜。

最好的爱情,其实是一开始就相好了,夫妻一起穿过了惊涛骇浪,然后一起欣赏细水长流。

悲伤的时候,可以放声大哭,然后洗把脸,努力挤出微笑,继续去爱一个人,做好一日三餐。

低头,委屈,承受,就是一次次重新开始。

人生的退路,都是“预留”的

04

智慧:能出口成章,也能沉默、糊涂。

春秋时,有一段时间,孔子特别烦恼。他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疏远了。当他走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别人都尽早躲开,似乎是不想见面,打招呼。

孔子问弟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弟子说:“因为你与人会面时,规矩太多。”

此后,孔子遇到谁,都很亲切了;和弟子在一起,也能够坐在一条凳子上了。

孔子发现,他更加受大家喜欢了。

一个学者,常常卖弄自己的文采,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是在贬低那些没有文采的,或者是不自量力,把自己吹捧了一番。这样的行为,令人厌恶。

人与人交往,并没有那么繁琐,感情交流,需要一点“无为而治”的方法。

一个人的才华,总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帮人答疑解惑,才能体现价值。如果仅仅是让自己更加贵气,说话更有水平,才华就白费了,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

因此,学知识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想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能不能一辈子都坚持学习,虚心向别人求教。

千万不要,因为读书太多,把自己变成了迂腐的书生。

人生的退路,都是“预留”的

05

《劝忍百箴》里写道:“达人远见,不与物争。视利犹粪土之污,视权如鸿毛之轻。”

做人应该豁达,要有远见,不要与人争执利益和名声,把利益看成粪土,把权力看成鸿毛。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抵达了极致的位置,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不如主动拐弯,退一步海阔天空。

聪明的人,是长期主义者,一开始就设计了“归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