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聪明:做事留余地
01
古人说:“月圆则亏,水满则溢。”
当一个人抵达顶峰的时候,就不得不下坡了。想要避免这一现象,就要懂得“留余地”,让自己一直有进步的空间。
可是,贪婪的人,却总是希望占山为王,过着居高临下的生活。
比方说,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派人去寻找仙药,结果耗费了钱财,也无功而返。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被秦二世毁掉了。
因此,真正聪明的人,在以下四件事上,留有余地,不会做尽。
02
第一,话不可说尽,要留回旋的余地。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如果话说得太多了,把内心的一切,都掏出来给人看了,还对天发誓,那么就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上去了。要是说到的,做不到,反而会被人耻笑,自己也变成了不讲信用的人。
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走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想要认真学习。年轻人拍着胸口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反问:“那么,你用什么器皿来盛这种溶液呢?器皿是不是也会被溶解?”
年轻人哑口无言,只能低头认输。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很有弹性的。因此,人们发明了“应该、也许、可能、下次”之类的词语。如果你能够利用好这些词语,那么犯错了,还有机会改正,做不到的事情,可以推脱,错过的东西,也能找回来,完不成的任务,还有下一次机会。
所有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所有斩钉截铁的话,都要考虑清楚,要切合实际;自相矛盾的话,一开口就说错了。
03
第二,事不可太完美,要容下一些瑕疵。
我的一位同事,专门给上司写材料。
有一次,他写好了材料,让我看看,有哪些地方要修改。我认真看了一下,发现了三个病句。
第二天,上司拿到了材料,读了一遍,然后找到写材料的人,指出了不恰当的地方,还做了标记。
我再一次拿起材料看,发现三个病句,始终都在。我问:“为什么不及时改正?”
同事说:“有些错误,需要反复论证,体现集体的水平。”
一语惊醒梦中人。人与人交往,要懂得谦卑,要让别人有发现错误的机会。如果一件事非常完美了,那么你就有些“自高自大”了,并且会让比你高一级的人,显得尴尬;更有可能,我们做了片面的判断。
事实上,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完美,有瑕疵,是理所当然的。正如维纳斯的美,恰好是因为断了一个手臂,才凸显出来。
在国外,有一位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他雕塑了大卫像。在雕像落成的时候,有官员指出,鼻子太高了。米开朗基罗走到雕像前,轻轻敲了几下,鼻子就矮了一点点。顿时,博得了阵阵喝彩。
保留瑕疵,才是做人的高明之处,也是自己可以进步的空间。
04
第三,人生要有遗憾,别拼命追求完满。
《菜根谭》里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做人,如果能够主动退步,说明他有很高的情操,懂得谦卑。
如果想要毁掉一个人,那么就拼命让他追求完美。比方说,有些女人,想尽办法让自己变美,花了很多钱,整改自己的外表,还买了很贵的衣服和化妆品。结果却因为整改太厉害,失去了自然的美,脸部变得僵硬无比。
一个人不管多努力,也会留下遗憾。聪明的人,把遗憾当成美丽,然后就非常满意地过完了这一生。
俗话说:“东门不开西门开。”如果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走不通了,那么就换一条路。之前留下的遗憾,可以被另外的成功取代,如若不然,那就是一条道上走到黑。
春秋时,孔子曾经想做官,20岁开始为鲁国的委吏。虽然他治理有方,但是不受重用。后来,他先后去了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会见了很多的官员,也和君主对话,但始终没有成为大官。
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教学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后人认为,孔子是一个政治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延伸出了“父母官”的称呼,到现在,我们还在用。
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反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想的话,人生就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05
第四,福气不可以一个人独享,要与别人分享。
晋朝时期,有一个叫“顾荣”的官员,他和朋友一起吃烤肉。
一个仆人,站在身边,馋得直流口水。顾荣看到后,把自己的烤肉分了一部分,给仆人吃。
大家都笑话他,怎么可以和下人做朋友呢?
在永嘉之乱时,顾荣到处避乱,一路上都被吃烤肉的仆人关照,真正体现了患难与共。
很多人,在得意的时候,会有不可一世的样子,把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对于比自己低一级的人,还做出了碾压的行动。
有一个词语,叫做“随喜”。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福气,分给别人,福气会成几何式增长。
古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人享福的同时,也意味着灾祸会来临。因此,把福气分出去,人就远离了“最高点”,灾祸就远离了。
06
诗人孟郊说过:“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世上并没有绝路,只是很多人,把话说尽,把事做绝,把好处占尽,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如果你感觉无路可走了,那就退一步,很快就能绝处逢生了。
如果一个人到了顶峰,那么他主动下坡,也是上坡。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