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功的中年人,懂得利用“登门槛效应”
01
俗话说:“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
显然,想要求别人帮忙,是很难的;遇到求帮忙的人,你也多半会拒绝。
成年人的潜意识里,社交规则就是: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麻烦你。
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处,需要有人搭把手。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时候,不管在职场,还是生意场上,都需要帮手。
为了求人,很多中年人会提着礼物上门拜访别人,或者约一群人,常常聚餐,增进感情牌。
有道是,门好进,事难办。
如何求人办事,并且如愿以偿;如何跨过人际交往的障碍?真正成功的人,懂得利用“登门槛效应”——想要别人帮忙做某件大事,但又担心被拒绝,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登门槛效应”进行深度分析,就会发现,一次次登门槛,可以把微弱的情感放大,把人际关系变强,从而把事情做好,这是一个依次推进的过程。和古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时多登门,关键时候用得着,你千万不要忽视了。
02
第一,频繁靠近“有利可图”的群体,总能得到一些利益。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家里粮食吃不完,孩子吃东西特别挑剔。
每次吃饺子,孩子只吃肉馅,不吃饺子皮。还把饺子皮丢到屋后的河里。
邻居大嫂从河里捞出饺子皮,晒干了,当成储备粮食。
后来,财主意外过世了,家庭慢慢变穷,孩子饿得面黄肌瘦。邻居大嫂用饺子皮喂养孩子,还鼓励孩子考取功名。
若干年后,孩子一举高中,专程感谢邻居大嫂。大嫂说:“不要谢,饺子皮本来是你家的。”
农村有句土话:“富豪手里漏下来的粮食,也能养活几个人。”
大嫂没有去财主家登门,但是她变相得到了好处。养活了自家人,还帮助了财主的儿子。这样的好事,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比方说,一个推销员,厚着脸皮去推销东西,第一次、第二次多半会被赶出去,但是他多去几次,并且不断改变工作方式,总有一些人会可怜他、帮助他,从而带来一些收入。
还比方说,你去商场的时候,遇到一个老熟人。一开始你没有打算买东西,但是老熟人拉着你聊天,然后聊到了某样商品,你觉得会用得上,就买下来了。
登门槛的频率越多,那么“循序渐进”的效果就越明显,你能从某个群体中获利的可能性,也大幅提升了。正所谓“近朱者赤”。
03
第二,遇到得寸进尺的小人,大家会严厉拒绝。
有句话说得好:“鱼放三天发臭,客留三天讨嫌。”
如果有人来拜访你,然后就住在你家。你会皱眉头,忍着。当忍耐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想办法把他赶出去。
如果你总是提着礼物去拜见某个优秀的人,连续求他帮忙。他在帮过一两次之后,就会躲着你。或者表面答应你,但是没有实际行动,让你识趣地离开。
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人,买了一辆马车,拉车的马有两匹。
一匹马很卖力,一匹马总是偷懒,走得慢慢吞吞的。
刚开始,商人不以为然,对两匹马都很友善。但是时间长了,商人觉得,既然是一匹马就可以拉动马车,另外一匹马就是多余的。于是他把慢慢吞吞的马买到了屠宰场。
在职场上,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懒惰的人,他一直在磨洋工,也不见工资减少。但是时间长了,在某次人事变动中,他就很可能失去岗位,甚至弄丢工作。
总而言之,得寸进尺是有尺度的,一旦超过了别人的承受能力,就适得其反了。
有道是,人情牌,打一张少一张。感情也是会过期的——陪你一程的人有几个,陪你一生的人,没几个。
人到中年,登门槛的次数可以多一些,但真正求人的次数要少一些,并且要把握尺度。
04
第三,当你坚持上升时,必须跨过自己的“心坎”。
登门槛效应,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循序渐进地爬坡上坎,一直走到最高点。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然后把复杂的事情搞懂、做好。
作为中年人,总得想办法晋升。一方面是依靠别人,一方面是超越自己。依靠别人是“求人”,依靠自己的“自渡”,两方面结合,就能真正做大做强。
曼德拉在担任南非总统之前,因为多种原因,在监狱里待了二十七年。这期间,他受尽了苦头。
他的活动时间受到了控制,信息也被屏蔽了,还有人专门监督。
当他走出监狱后,一步一步走到了总统的位置。他邀请了三名监狱看守者到场。
三名看守者低头,不敢直视他。因为他们曾经虐待过曼德拉。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监狱的时候,我已经把仇恨、悲伤,都关在了身后。若不能,我仍在监狱......”
是的,能够囚禁一个人的,不仅仅是高大的围墙,还有无形的“心坎”。
真正成功的人,是不会给自己设定上限的,并且能够一次次打破“各种限制”。心有一片海,厚德载物;心有一片天,自由飞翔。
脚下的路,延伸到远方,心中的路,走得更远。这才是中年人应有的格局。
05
人到中年,谁都希望一飞冲天,站在风口浪尖上。
可是你必须明白,任何事情,总得一步一步来。对外寻求合作,常常去登别人的门槛;对内,提升认知,把自己的门槛建得更高。
走别人的台阶,就是捷径;给别人台阶,就是厚德;跨过内心的台阶,就是飞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