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4种人,悄悄退出了朋友圈
闲来无事,发个微信朋友圈,似乎变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在朋友圈里,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
常常是,发一条朋友圈,然后隔一会,再去看有没有人点赞。点赞多了,内心一阵欣喜;没有人点赞,也会情绪低落一小会。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成年人的社交潜规则里,有一条就是——退出朋友圈的人,连招呼也不会打一个。
下面这几种人,悄悄退出朋友圈了,很现实。
01
忙于生计的人,没有时间看朋友圈。
荷兰有一幅名画,叫“伊卡洛斯的坠落”。
一个少年,掉进了海里。但是在画里,少年并不起眼。
一个耕地的农民,一个放羊的牧民,一个捕鱼的渔民,还有羊、马、海里的轮船,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为什么没有人在乎海里的少年?我是这样理解的:不是他们看不到,太麻木,而是他们需要好好劳动,过好自己的日子。如果他们东张西望,就可能连下一顿饭都没有着落了。
显然,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专注做自己,就难以成大事。
美国诗人奥登说过:“农夫或许听见,水花溅起的声响和绝望的呼喊......”
关于这幅画的理解,有很多种,但是生活的现实,就摆在那里。
一个人有闲工夫去关心周围的一切,是有一定的附加条件的。很多时候,不是内心冷漠,而是自顾不暇。
一天到晚都在忙,好不容易熬到了夜晚,可以洗个澡,睡下来。哪里会去翻看朋友圈?头和枕头挨在一起,立马就有了呼噜声。
02
活得通透的人,看淡了人情来往。
作家苏岑说过:“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也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
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数时候,是和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比方说,在职场上,下属喜欢给上司点赞。不是下属很喜欢看朋友圈,而是他要适当取悦上司,留下一个好的 印象。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你不愿意陪笑,那么你可能会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
撇开利益,还可以互帮互助的朋友,不会很多。很多人感悟,知己难求。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怎么需要利益交换了,人就会慢慢做回自己、取悦自己。发不发朋友圈,变得很自由。
03
非常低调的人,不喜欢留痕。
有一种人,常常去朋友圈里看一下,然后就离开了。不点赞,不留言,不炫耀。来去都是无痕的。
不管自己有没有地位,或者生活一塌糊涂,未来的路,都要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至于人生的下一站会遇到谁,和谁走一程,都没有关系。
不动声色地活着,生活的起起伏伏,就真正释然了。
作家吴敏写过这样一件事:北大开学的时候,一个新生提着行李,茫茫然不知要去哪。恰好身边有一位大爷。他顺手把行李放过去,说:“麻烦帮我看一下。”
过了几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新生抬头一看,那位大爷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褪去了头上的光环,忘记了身上的伤疤,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大爷”;三四十岁的人,都是“大叔”。不管你经历了多少岗位,“主任、局长、科长、县长”都会变成爷爷奶奶。
人生过往,皆为序章。只要你不在乎,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只要你主动收敛,那就慢慢淡忘了。
04
对圈子很失望的人,有了自己的活法。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做人要有骨气,不要把过去的痛苦太当一回事。当你怨恨那些碾压你的人的时候,时间就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因此,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远离了圈子,但是活得很快乐。他们当下很难,但是前途一片大好。
春秋时,孔子带着弟子,游历了很多个国家。有一年,楚昭王邀请孔子去楚国。中途,孔子经过蔡国和陈国。
蔡陈两国的国君,担心孔子帮助楚国崛起,就在半路上截住了孔子。连续七天都不让孔子一行人吃饭。有几个弟子,都生病了。
经历了百般磨砺后,孔子脱困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因此得到楚昭王的重用。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困顿而委曲求全。有时候,人活成一座孤岛,也没有关系,可怕是没有了骨气,失去了方向。
有句话说得好:“东方不亮,西方亮。”
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别凑热闹;不是自己的伞,别去躲雨。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那就独来独往。
独立,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并不是拒绝所有的朋友。那些离开朋友圈的人,也许在另外的平台与人互动,也许回归生活圈,常常找合适的人,小酌一杯。
05
很喜欢这两句歌词: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
如果你在朋友圈里报忧的话,笑话你的人多一些,同情和理解你的人少一些。
如果你要炫耀自己,给你点赞的人很多,仇视你的人也有很多。还有人暗着屏蔽了你。
因此,最好的交友状态,不是找人诉苦,也不是炫耀自己,而是:自己的苦,自己承受;自己的幸福,自己去找寻。
愿你我,一切随缘,来去自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