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时,要懂得“随礼”的潜规则
有人说:“随礼是个技术活,别轻易浪费钱。”
诚然,赚钱不容易,不要因为碍于情面,把自己的钱送给了别人。
总有一些人,依靠“随礼”来敛财,寒了亲戚朋友的心。
“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智,对社交进行分门别类。
与人交往时,要懂得“随礼”的潜规则。
01
“礼轻情意重”:不在乎礼金多少,要看重情感。
如果把礼金和情感互相对比,用钱多钱少来衡量感情深浅,那么礼金就有了一股铜臭味,甚至会助长人性的贪婪。
真正有感情的人,不会在乎礼物是什么,价值多少,而是当成“无价之宝”。
春秋时,孔子十九岁那年,娶妻生子。作为父亲,孔子好长一段时间,都眉开眼笑。
忽然,有使者提着鲤鱼,走到孔子家。使者说:“这是鲁昭公送给你的。”
孔子感到无比光荣,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隔着时空,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孔子抱着儿子,叫着“伯鱼”,脑海里立马就能想起鲁昭公来。这份情愫,入心入肺。
任何年代,一条鱼并不值钱,但是孔子却倍加珍惜。
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那些穷苦的人,能够到喜宴现场来一趟,都很不容易,也许他们都是借了路费才来的。穷亲戚送给你几十块钱,比富人送给你两百块钱,更加难得。
对于情谊深厚的人,你要一辈子都感恩他,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他。
02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根据对方的需求,定制礼物。
孔子的一个朋友原壤,母亲过世了。孔子亲自去帮忙修理棺材。
子路认为,这个朋友和孔子不是同路人,不应该再交往了。
孔子说:“老百姓家里有丧事,都要尽力去帮忙,更何况是老朋友呢?”
过了一阵子,孔子又说:“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朋友是有旧感情的人。且行且珍惜。
对于一个失去母亲的朋友,你送钱给他,或许他不会在意。但是你亲自去帮忙了,做了很多的体力活,朋友会一直记得你。
钱是礼金,但在某些场合,钱显得微不足道。
《万历野获编 》记载:元朝末年时的朱元璋,家里一贫如洗,不料“屋漏又逢连夜雨”,几个亲人陆续病故。他连一块墓地都买不起,急得团团转。
同乡刘继祖慷慨解囊,帮助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回报了刘继祖几代人。
随礼,要看什么情况。不要总是拿钱来说事。如果你的亲戚是一位富豪,你送一千元给他,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根据亲戚的需求,定做某些礼物,或者亲自去帮忙,反而更好。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送孩子礼物的时候,会问一问“你需要什么”。这样的习惯,应该转移到大人之间的交往中来,加强沟通,配套礼物,避免了浪费、俗套,也留下了情分。
03
“酒逢知己千杯少”:人远心不远,不要疏远了真正关心你的人。
春秋时,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一个弹琴,一个听琴,传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其实,故事中,有这样的场景:他们相约,来年仲秋五六日再相聚。地点仍旧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江边。
令人悲痛的是,钟子期一病不起。但是他信守诺言,让父亲把他安葬在江边,等待老友归来。
俞伯牙怀着悲痛的心情,祭拜了钟子期,然后送了一些金子给钟子期的父亲。
不难想象,俞伯牙辞别了钟子期的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逢。
总有些人,见一面少一面;一次分别,永无来日重逢。
如果你拒绝和老友见面,也许会留下遗憾。因此,在合适的时候,送一些礼物给老友,哪怕是亏本的事情,也不要拒绝。
孔子在去郯国的时候,遇到了程子,坚持要送一束帛给他。子路不理解,认为太厚重了。孔子说:“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
既然巧遇了,那就及时送礼吧,如果错过的话,也许一辈子都错过了。
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一些长辈,年岁已高,要常常去看看,不要等他家有大喜事,才刻意去送礼;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朋友,你从那里路过,就顺道去看看,不要以为没有时间。
做人,要重情重义,不要把利益举得太高了。
04
“随礼看人品”:人品差的人,就不要交往了。
当然,遇到一些人品很差的人,就不要随礼了,也许你只是做了一件“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事情。
退休之后,原单位一些谈不来的同事,就不交往了,大家各自安好,你看到他,反而会勾起很多的难受的回忆。
以敛财为主的饭局、喜宴,都不要去参加,你送钱给他,就是助长歪风陋习。
一些很久不联系,也不知道人品有没有改变的人,你要拒绝送礼,也许他是在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瞧不起你的人,不要去打扰。你给他一座金山,他还是会嫌弃你的。
只懂得收礼,从来不回礼,还不感恩的人,你要对他小气一些。他太不识趣了,把感情当成了一阵风。
通过拒绝随礼,缩小自己的社交圈,也是断舍离的一种方法。
05
《礼记·曲礼上》里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在社会上混,要让“随礼”有温度,有高度,有人情味。
现如今,很多随礼的事情,变得居心不良,需要看清楚。别人用什么态度对你,你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人。
不讨好任何的冷漠,冷落任何的热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