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1

《礼记》里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诚然,层次很高的人,言语缓慢而沉稳;低层次的人,言语暴躁而急切。

就是同样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表达的情绪大不一样。

打个比方,凶狠地说“谢谢你的好意啊”,显然是有情绪的;柔声地说“谢谢你”,则非常真诚。

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层次高低,听他说话的音量就知道了。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2

第一,低声谦卑:自带贵气。

东汉经学家服子慎擅长《左传》的学问,打算写一本注解。但是他觉得,不能凭借一己之见,应该集百家所长。于是,他应聘到名士崔烈家做勤杂工,负责做饭。

当崔烈和学生们讲《左传》的时候,他就躲在窗外听。

有时候,服子慎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授课的内容。因而,崔烈就怀疑家里的勤杂工是服子慎。

早晨,崔烈跑到服子慎的卧房门口,喊道:“子慎。”

服子慎睡眼朦胧中,就回应了一声。从此,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从头至尾,服子慎的言语,都处于“小心翼翼”的状态,但是他求学的想法是真诚的,对于学术的态度,也是认真的。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崔烈。

他们是师生,也是朋友,还是同行。

成长的路上,我们会走进学校,读很多书。读书的期间,把老师当成神圣的人,并且服从老师的安排。在交谈的时候,也是以老师的话为准。

求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人越来越贵气的过程。读书越多,人的层次就越高。

当我们走进社会,仍旧可以保持轻声谦卑的态度,就难能可贵了。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管多大年纪,都把自己当学生,把别人当成老师。人生的层次,就是永无止境的了。

孔子带着弟子云游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普通人,但是孔子都会主动和他们交谈,给他们的“不一样”点赞。

比方说,孔子遇到一个捕蝉的老人,就问他,如何才能练好捕蝉的技术,老人告诉孔子,要用很长时间练习稳定的身体;在吕梁,遇到游水的人,就问如何潜水,游水的人说,因为住在水边,因此和水很亲近,自然会游水。

声音,总是比别人低几个分贝,并不是自己没有道理,而是把别人抬高,同时,别人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脑海中。这是利用了“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记住,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语低为贵。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3

第二,安静倾听:尊人爱己。

张凭是东晋时期的大孝子,被举荐为官。

有一天,他去拜访著名清谈家刘惔。

但是,刘惔家有很多的名流在聚会,辩论。张凭被安排在下座,还毫不起眼。

当大家辩论的时候,张凭就不动声色地分析,记住一些要领。

隔了很久,张凭才开口说话,并且语出惊人。

刘惔对张凭刮目相看,便拉着他去拜访抚军将军,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因而,张凭做了太常博士。

当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音量降到最低了——恰是无声胜有声。

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缺乏认真倾听的习惯,总是忍不住要插话。一旦听到不同的建议,就要反驳几句,否则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

真正会说话的人,就像弹奏竖琴的高手一样,能够用手拨弄出美妙的音乐,也能用手按住竖琴,让琴不发出任何声音。

听别人说话,就是尊重别人,也是用心去理解别人。当别人说完之后,自己根据情况来发言,就能让别人尊重自己。

说话的音量控制,体现了社交的态度,沉默不是无语,而是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心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4

第三,大呼小叫:没有修养。

总有一些人,习惯了大呼小叫,如果别人反驳几句,一准会做出咄咄逼人的样子。

宋朝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时,遇到了老朋友陈季常。

陈季常本想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当时几次都没有成功,就放弃了,从此隐居在黄州一带。

闲来无事,苏东坡去陈季常家做客,一起聊人生,谈佛法,到了夜里,还是没完没了。

忽然,陈季常的妻子吼了一句:“还不睡觉?”

陈季常吓得拐杖都掉在地上了。

苏东坡则打趣地说:“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对比之下,三个人的层次,就浮现出来了。一个吼叫的女人,显然是待客不够礼貌;一个被老婆惊吓的人,显然是定力不够;一个能从容赋诗的才子,留下了美名。

说话全靠吼,这样的人,显然是素质不够高的。

父母吼孩子,孩子就会惧怕,也会变得茫然;中年人吼老年父母,是没有小心的体现;孩子对父母吼叫,是家教缺失的表现;同事互相吼,就是抬杠;上司对下属吼,会失去民心;对路人吼,会被人认为“神经不对”。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05

控制音量,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真正高层次的人,会让别人的耳朵舒服。经过反复地修炼,声音的高低,恰到好处。

其一,和熟人聊天,尽量让对方多说几句,让自己多听。

其二,自己开口的时候,控制住情绪,语速慢一点,声音柔一点。

其三,遇到不熟的人,应该试探性说话,看对方适合多高分贝的声音。比方说,遇到耳背的老人,可以适当大声一些。

其四,任何时候,切忌喧哗,不必强求别人苟同你的观点。

做人,有理不在声高,无理不能取闹。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