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有福气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记以下三件事

01

看过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万法皆空,静观乾坤本来无物;一尘不染,莲花法藏何处悟心。”

人生看似漫长,认真想一想,不过是百年的历练而已。光溜溜来,赤条条走,绕了一个圈,还是空空两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记住的东西、想起来的事情,也在增长。唯有做一个善忘的人,才能返璞归真,给生命减负,顺其自然变老。

“该忘就忘,一忘解千愁”,作为老年人,以下三件事,忘记了,就是福气。

有福气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记以下三件事

02

忘记自己的年龄,不争朝夕。

有一个词语,叫“无龄感”。生命有长度,但是宽度和高度是不受限制的。变老是无法回避的事情,但是你可以一边变老,一边变好。

作家三盅说过:“人抛开自己年龄的约束,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保持并拥有一份与年龄无关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每天盯着自己的年龄看,你就会有一种害怕变老的感觉。无形之中,你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需要加速度才行。

年轻的时候,每天赶着去上班,下班回家,赶着孩子读书,赶着自己睡觉。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事情是做不完的。慢慢来,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来日能不能“方长”,又有什么关系呢?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福气的老人,坚持学习、运动、保持阳光的心态、生活简单、有小确幸,至于年龄多大,还能活多少年,就不要记得了。

不管什么时候,累了睡觉,饿了吃饭,困了休息,就行了。一日三餐的烟火气,比什么都重要。

要懂得,没有速度的生活,才更有温度。

有福气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记以下三件事

03

忘记百年以后的事情,厚养薄葬。

一百年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说不清,但是古时候有一个杞国人,做出了示范——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在《孔子家语》里有两件事,阐述了生死的道理。

孔子在宋国的时候,看见司马桓魋在为自己设计棺材,并且耗时三年,都没有完工。孔子面露忧郁,说:“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

人还活着,就天天想着百年之后的事情,又怎么会称心如意呢?本应该是子孙的事情,老人们却自己做完了,反而会让子孙无所事事,感到羞愧。

孔子本人过世之前,也没有交代太多的礼节,留下豪言壮语。因此,他过世之后,弟子们心存疑惑——门人疑所以服夫子者。

有道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老人最难的不是没有钱花,没有儿女孝顺,而是没有快乐地享受生活,把百年之后的苦,带到了现实生活之中。

很多人认为,厚养薄葬是子孙们应该考虑的事情,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老人们要学会自我厚养,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留下万贯家财给儿女们去花。

有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手里的钱财太多,反而会导致儿女们互相争执,私心越发严重。

作家三毛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人生有很多的钥匙,可以打开智慧的门,爱情的门,退休的门,上班的门,家里的门,却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生死之门。正所谓,不知道明天早来,还是意外早来。

既然,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就干脆不去控制。不要杞人忧天了,明天一早,睁开眼睛,我们又赚了一天;善待每一分钟,福气又添加了一分。

有福气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记以下三件事

04

忘记人生的功过是非,去掉光环。

宗衍禅师说过:“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

当你老了,回头看,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此,你想要在儿女面前谈一谈自己的人生,希望他们记住,并且感恩。

常常,你会说一句“想当年”。说起来,眉飞色舞,似乎自己年轻了很多岁,回到了当年的时光。殊不知,身边的人并不爱听,他们没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也不想去感同身受。

有一期《朗读者》节目中,黄永玉前来做客。他说,人就是爱把自己看得太有价值,想让别人记住自己,记住自己干嘛呢?生活就是过日子,干嘛要放在心上?

多年前,他把自己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他认为,这就是一幅画,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

“百年以后,如果你想我了,就看看天、看看云”,这就是黄永玉的洒脱。

人生如白云一样,安静的时候,云卷云舒,动荡的时候,雷声大作,乌云密布。不管多美的一朵云,都无法永恒,只有那一瞬间的美,带来了一丝惬意。

忘记功过是非,没有了光环,也没有了难过,心情就轻松了。人啊,就怕执念虚名,自讨没趣。

有福气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记以下三件事

05

《医先》里写道:“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

晚年的福气,重在一个“养”字,贵在一个“忘”字,落实在一个“动”字。

滋养自己的精神,忘记过去的烂人烂事,不在乎百年后的归途,放下没有意义的功名,身体运动,思想转变,啥都能好。

余生不长,学会善忘吧,别把什么都请进生命里。

最好的生活,就是丰俭由人。

最好的人生,就是加减自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