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家庭,是有因果的
01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不管是谁,都不能不劳而获。
一个家庭,想要幸福美满,就要播种幸福美满,如若不然,就是异想天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任何一个家庭成员,不要懂得太晚。
02
生死不弃,夫妻到老。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写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元朝时,有一个叫杨八老的男人,家住西安府,家境不好不坏。为了赚钱养家,他辞别妻子李氏,去福建漳浦县做生意。
当时,漳浦县常常被倭寇侵犯,城里人心惶惶。
杨八老出城时,被倭寇掳走,并且带到了海外的岛上,生活了十九年。
妻子李氏站在家门口,盼来了儿子的长大,就是没有盼来男主人。
十九年之后,杨八老混在倭寇之间,回到了福建。当他获救之后,才发现,儿子当上了县官,妻子还在苦苦等待......
什么是好日子?大概就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夫妻本是两片毫不相干的浮萍,因为风雨,才走到了一起。后来,为了生活,聚聚散散。只要心在一起,就一定会重逢,并且能相伴到老。
好夫妻,平平淡淡一起过,雷雨交加牵好手。
03
珍惜旧情,手足相帮。
如果你上了一定的年纪,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在农村,兄弟姐妹的衣服,要轮流穿。老大穿了,老二穿。吃饭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吃啥都很香。
割稻子的时候,兄弟姐妹,你追我赶,虽然很累,但是很有干劲。挑着谷子回家,还能追追打打。
城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做信封、火柴盒子,补贴家用。踩着大大的单车,在公路上奔驰。
一路走来,我们都是苦中作乐。
后来,兄弟姐妹都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甚至在不同的城市就业。
如果大家都念旧,那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聚拢起来,还能互帮互助。比方说,你家需要建房子,开口向哥哥借钱。哥哥毫不犹豫,拿了十万块钱给你。哥哥家的孩子要读书,你家和学校很近,主动对哥哥说,以后孩子就在你家吃饭。
《史记 - 五帝本纪》里写道:“使布立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如果你有大的格局,还会发现,所有的家人,都是“手足”。努力珍惜缘分,不管发生了什么矛盾,都不会断交,以后还能相互依靠。
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掐了哪一面,都会钻心痛。
04
父母善良,儿女孝顺。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和女儿一起外出就餐。在上海的一家餐厅里,年轻的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汁洒到了尤今的身上。她有些火气,但是女儿迅速起身,安慰服务员。
事后,女儿说,她在英国的时候,做勤工俭学,也当过服务员。打破杯子、把汤汁洒落到顾客身上。都得到了谅解。
将心比心,女儿的善良,可见一斑。
尤今把这件事写下来,广泛传播。令人费解的是,很久之后,有人抹去了她的名字,直接把文章转载了。
作为作者,看到文字被人盗用,肯定会愤怒,但是尤今并没有计较。母亲的善良,令人佩服。
我们常常说,虎父无犬子。也就是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举止,人品,是可以遗传给儿女的。
善良的父母,好了好报,会遇到好心的儿女和媳妇、女婿。
当老人把媳妇当成女儿来养的时候,家庭就没有搞不好的关系。人的心,是可以融化的,只要“爱”足够多。
05
自私自利,家破财败。
有句谚语说得好:“树叶沙沙响,必定有风来。”
当一个家庭走向衰败的时候,其实是早有内耗,只是我们都不愿意去面对和处理。
三国时期,曹植留下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体现了兄弟的矛盾。可是认真一想,矛盾的根源,就是“位置”的争夺。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大家都很自私,那么家庭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父母很自私,就会偏爱某一个儿女,从此导致其他的儿女很有意见。儿女长大后,顺理成章,把赡养父母的任务,交给被溺爱的那个人。但事实却说明了一点——溺爱之下,常有败家子。
儿女很自私,就会瞧不起父母。因为时代在变化,儿女和父母之间,有代沟,三观也不一样。在城里的人,想着自己的房子不够大,就不愿意接父母到城里住;在远方打工的人,觉得老家的父母,是一个累赘。
夫妻很自私,每个人都要存私房钱,又不愿意把工资拿出来,这个家,还能靠什么来维系?令人担忧。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自私自利的家庭,天天念经,永远念不好。
06
有一位名人说过:“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我们常常把婚姻比喻成“围城”。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家之后,就是走进了围城,被困住了。
如果你“跳出围城看围城”,就会发现,围城是圆的,或者是方的。但是一定是“闭环的”。
也就是说,你做过的一切,都会回到你身上,无法逃脱。
再想一想,还会发现,地球也是圆的,地球的轨迹,也是围着太阳绕圈。
如果你想住在幸福的家庭里,就要播种一个春天,然后和家人一起享受春暖花开。
世事无常,一环扣一环。
因果不虚,一报还一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