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有一种智慧,叫“一半”

01

诗曰:“一颦一笑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

这句诗,说的是西施。她长得倾国倾城,但时运不济,被范蠡当成礼物,送给了吴王夫差。正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

吴王沉迷美色,荒废了大事,后来被越王勾践所害。

有人说:“西施离开吴王,和范蠡隐居,从此相伴到老。”

有人说:“西施在逃走的时候,被抓住了,沉入了江底。”

老天成全了一个人的美貌,却让她成为了一颗棋子,人生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杭州灵隐寺门前,留下千古绝对:“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做人做事,是无法完美的。拼命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自欺欺人而已。

因此,聪明的人,懂得“求一半”,留下另一半,当成奋斗的目标,或者把一半的遗憾,当成另一种美好。

有一种智慧,叫“一半”

02

做人,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在《济公游记》里,有这样的剧情:县老爷抓住一个好色的犯人苏大强,准备用刑。

济公急急忙忙赶过来,阻止了县老爷,还使劲击鼓,说:“我是来讨打的。”

县老爷一脸迷茫,不知如何决定。

原来,苏大强喜欢上了寡妇三娘,并且常常帮助三娘砍柴、修房子等。

有一天,苏大强壮着胆子,向三娘表白。拉扯之中,衣服上的一块布,落在三娘家里。县衙的张班头借此诬告苏大强。

不难看出,县老爷是真糊涂。济公是装糊涂,用疯疯癫癫的言语来引导大家,寻找事情的真相。

《宋史》里有这样两句对白。

宰相吕端说:“我糊涂了。”

宋太宗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真宰相。”

那些说自己糊涂的人,其实是明白人。真正糊涂的人,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强词夺理,认为自己是对的。

做人,很多时候,糊涂一点点,就好过了。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不过是待人接物,不知真相而已。

03

待人,一半计较,一半大方。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件事:周成王继位后,殷商的一些叛乱的人聚集起来,想要毁掉朝廷。

周成王安排周公去消灭叛乱的人。在东夷,叛乱的人用大象来伤害百姓,可恶至极。因此周公一口气把他们赶到了江南。

按照常理,对于敌人,我们要斩草除根。为什么周公却见好就收?

古人言:“得饶人处且饶人。”

不管对任何人,都要把握尺度。要给别人改过的机会。当你把对方逼入到绝境的时候,那么自己也没有进退的余地了。

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闹翻脸。

聪明的人,不会长期与人翻脸,而是会找一些时机,和对方和解。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大家站的角度不同,三观不合而已。真正十恶不赦的人,是非常少的。

比方说,有人借了你一百块钱,约定了下个月归还。实际上,隔了三个月才归还。你想起来就生气,但是你不要计较,要庆幸——钱,到底是要回来了;也许对方有难处。

有一种智慧,叫“一半”

04

聊天,一半热情,一半冷默。

周国平说过:“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

在人多的地方,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安静的人,他们一直很平静,对于大家的言行举止,不会评议,更不会反驳。

唐朝时,唐穆宗很喜欢柳公权的书法,问:“为什么你的字,写得这么好呢?”

柳公权说:“我啊,用笔的时候,心是正的。心正了,笔就顺了。”

言外之意,柳公权在告诉唐穆宗,要保持公平公正,要善待天下苍生。

唐穆宗听后,沉默了很久。柳公权,也没有继续说什么。

一件事大家心照不宣,就是最好的“对白”。如果说穿了,反而会丢面子,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端。

热情之中,带着一些冷漠,这就是言语的分寸感。

05

行居,一半高雅,一半俗气。

春秋时的某一天,鲁哀公问孔子:“戴着殷代的帽子,穿着有装饰的鞋子,腰上也系着大带子,这样的人是贤惠的人吗?”

孔子说:“不一定啊。也许他们是去祭祀的人吧。”

什么是高贵,什么是俗气?并没有定论。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外表的打扮看得太重要了,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高贵,是“入乡随俗”,让自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象。

比方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都穿中山装,现在,穿夹克和西装的人居多。

一个君王,也需要吃喝,要去菜市场买菜。如果他不愿意这样做,就变成了“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句诗里的反面人物了。

做人,要接地气,要是一直格格不入,就会被人当成笑柄。

有一种智慧,叫“一半”

06

匆匆走过半生,你再去看人生过往,就会发现,生命中有很多的“一半”。

一半过去,一半未来;一半幸福,一半忧伤;一半禅意,一半兵荒马乱;一半饥饿,一半饱餐......

郑板桥在《咏雪》里说:“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所有的东西,都如雪花一样,是一半、又一半,最后都是过眼云烟。

人是注定不能圆满,我们只要抓住“一半”,就已经赢了。如果你非得全部抓住,反而是作茧自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

往后余生,怀揣着“一半”,剩下的一半,留给清风明月。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