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如果你感觉好烦,还不想工作了,去看看故乡的秋天
01
郁达夫在文章中写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一个人漂泊多年,工作太久,哪能不想念故乡呢?不是因为想念才烦恼,而是因为烦恼才想念。
作为70后、80后的我们,都是奔四、奔五的人了。满打满算,从走出校园那天开始,应该漂泊了二三十年了吧。
希望在前方,故乡在后方。回家的路还在,但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尤其是这两年,真的好烦躁。工作难找,工资太少,要是有房贷车贷,就更麻烦了。一不留神,很多人活成了城里的“新穷人”——打扮还算体面,生活还很热闹,但是口袋里没有几个钱。
其实啊,抱怨、辞职不干,都是没有用的。日子总得过下去。
最好是调整自己,重新审视生活。去老家看秋天吧,你就会明白,到底要何去何从,当初转身告别家乡,为何那么笃定。
02
景色,很治愈。
桥下有河,河里有月,月色下有鱼虾;秋水涨上来,又落下去,带走了夏天的闷热;一抬头就会看到星空,程亮程亮的;荷塘里的残荷,已经很老了,遮不住泥地的野草;凉凉的雾,从东边升起,绕着山。
鸡犬相闻,纵横交通,有炊烟在房顶升起......说起故乡的景色,你会想到很多的形容词,也会有很多的童趣。
有人说了一句很逗的话:“小时候,放暑假了,我们被送到城里,体验车水马龙,也叫见世面;长大了,我们把孩子送到乡下,体验挖泥巴,叫回归本真。”
通常,看到乡村的风景,我们称之为“治愈系”。
疲惫的时候,打开手机看一看稻花,听一听土味的歌,就变得轻松了。有人在田埂上奔跑,有人在喊回家吃饭,有人在寻找一只跳来跳去的青蛙。
生活的压力很大,总得找一点时光,释放压力,否则自己真的会崩溃。
去故乡看看,也许风景不是特别美,但是会特别的亲切。毕竟,那是生你养你的地方。
就是村口的树,也会让你流连忘返。树下的风,和城市的风,不愿意。
风过无痕,却带走了疲惫。这就是“无为而治”吧。
我吹过故乡的风,看过故乡的云,听过故乡的话,留下两个字——舒服。浑身舒服了,再次投入工作,状态就不一样了。
03
收入,很揪心。
稻谷熟了,该收割了;梨子黄澄澄的,鸭子也长大了,田里的鱼,也有一斤了吧。
在我们想象中,如果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就回故乡去创业。自己有一亩三分地,村里的人也会把地送给你耕种。要不了多久,你就变成了农场主。
别嘚瑟,别急着下结论。种地赚钱的事情,你真的不一定适应,也不一定干得来。
总有一些人,打定主意去农村闯荡,但是悄无声息地离开,继续过漂泊的生活。
我的父亲,一辈子都是农民,每到秋天,就晒得黝黑。
脱粒机搬到了田里,从一丘田,拉到了另一丘田。稻谷送到了晒谷坪。
耗时一个月的样子,把家里的五亩水稻收割了。
一部分稻谷,留下来,自己吃,一部分稻谷,卖给当地的小贩。父亲算了一笔账,说:“今年还好,农药化肥的钱,算是卖到了。”
也就是说,除了管好了自己的粮食之外,父亲赚到的钱,也就是“保本”的样子。
当然,你会说:“小打小闹,肯定不行,你得大干一场。”
靠种地赚钱,真的靠谱吗?你去体验一下故乡的秋天,再来回答。如果你有信心,回乡创业,没有人反对,前提是你得考虑清楚,找到门路。
如果你五谷不分、农时不清,建议你别回乡种地,或者先学习一番,另做打算。
秋收是喜悦的,但是收入却不会让你满意。这一点,也是你当初选择外出打工创业的根本原因。时隔多年,有所改变,但是又变化不大。
04
长辈,很安心。
回到故乡,你得和老人们喝杯酒,说说话。
父母在,就最好了。父母会打开家门,让你享几天福。啥事也不要干,还吃好喝好。临别时,一准要送你很多的青菜萝卜,还有一些腊味。
总是叮嘱你,一路上要小心,做事时,还得照顾身体。
母亲呢,感动的话,说了一箩筐。父亲不爱唠叨,但是会陪你喝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看到父母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自己还年轻,不得不承担起责任。
故乡的亲人,是很淳朴的,他们会吵闹,也会帮助你。比方说,你在城里买房的时候,亲人们会借钱给你。
你还会发现,清晨或者傍晚,老人们把自己种的菜,送到村口。然后由菜贩子用小车运到城里。
老南瓜,秋茄子,黄豆绿豆......还有山里的野果,都会在买卖中看到。
老人们数钱的那一刻,最快乐了。虽然是几块钱,但是他们觉得,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自家的菜,也终究没有烂在地里。
原来,一个人的想法简单了,工作就顺畅了。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不过是内心在纠结而已。
05
有人羡慕:“农村生活那么悠闲。”
那是农家游,不是农村生活;那是民宿,不是老屋;那是城里来的人,不是农村扎根的人。
还是踏踏实实找一份工作,不抱怨,不悲观。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
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唯有好好工作,才能稳住自己,才叫向下扎根。
秋天的况味,真的很迷人,但是秋天很快会过去,冬天会来。你要多赚点钱,准备一只暖炉。
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没有人活得不烦恼。
没什么,熬一熬,挺一挺,我们也会退休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