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生活越来越孤独,灵魂越来越自由
人到底要不要合群?
多数的人认为,不合群,做自己就好了。
正如村上春树说的:“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恭喜你,证明你已经成熟了。”
以此看来,孤独不是寂寞,只是在广袤的世界里,活成了一缕清风罢了。
01
生活越来越孤独。
北宋苏轼刚刚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很苦,居无定所。
老朋友马正卿向地方官员请求,划拨了数十亩荒地给苏东坡,让其自己耕种。
虎落平阳被犬欺。
苏轼虽有名气,但是人生落魄到如此境地,谁还会高看一眼呢?因而,他和家人劳动的背影,特别孤单。
天性乐观的苏轼见状,写了很多首《东坡》,哄大家一乐。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之后,看到荒地的景色,夜色美妙的,当行人都离开后,野人独自游荡,就会很欢喜。
他在定惠院暂居的时候,发现一株孤零零的海棠,没有人赏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只要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那么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过得很美好。被排挤的苏轼和海棠一样,仍旧可以芬芳。
若是苏轼不敢独处,或者没有被贬的经历,他的才华不会如此出众,也不会留下刻骨铭心的墨宝了。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生活的最好境界,就是独处——把孤独当成一种享受。那些害怕独处的人,表面上很风光,其实内心的苦,都不敢对外人说而已。
南齐的功臣马仙琕,在得势时,对萧衍毫不客气。
萧衍做了梁武帝之后,马仙琕不得不归顺。
马仙琕见到萧衍,总是战战兢兢,害怕被翻旧账。他说:“有人给我食物,就认他是主人。”
对比之下,苏轼和马仙琕的境界,大不一样。害怕孤独,怎么也活不好这一生。
《乌合之众》里写道:“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并且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外形来看,无非就是两种:独处、合群。
当你越来越不在乎什么群的时候,就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多,并且也不会去依靠谁了。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自由。可是你连孤独都害怕,还谈什么自由?并没有人真正懂你,也没有人陪你一辈子,就算是你的爱人,也会有很多时间和你分别。
孤独地活着,在闹市里,不觉得喧嚣,在郊野里,不觉得寂寞。
02
灵魂越来越自由。
从前有一个印第安人给人当向导。
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印第安人忽然停下来,说:“如果我们走得太快,要停一停,等候灵魂跟上来。”
生活很浮躁,很多人因此弄丢了灵魂。就像一个成年人,弄丢了童趣一样,总是觉得生活特别乏味。
你说要自由自在,可是你的灵魂却被束缚了,那么自由就是一种外表现象。
如果你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就会发现,最该扔掉的是——精神内耗;最该拥有的是——灵魂自由。
唐朝是李白,少年时想要功名利禄,但是他的官运并不好。有一段时间,在贺知章的举荐下,他入了翰林院,却因为得罪了杨贵妃,重新开启了普通人的生活。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李白活得神清气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尚未成名的白居易,求见名人顾况,希望得到举荐。
顾况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当白居易有了一点点名气之后,顾况又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白居易回之一笑,不以为然。
还有晋朝的陶渊明,丢掉官印,回老家种地。写下“桃花源”的宝地,让无数人向往。看来,一个种地的老头,也能逍遥。
《百年孤独》里说:“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最初你需要什么呢?等一等吧,让最初想要的东西,都跟上来,就像身体等待灵魂一样。
李白、白居易、陶渊明,混到最后,都是追逐自由的人,得到的一切,如一捧沙,撒了就行了。
什么都撒了,腾空了自己,就不存在什么“失去”了。正如爱默生说的:“唯有那净我灵魂鼓我勇气的才叫诗。”
生活毫无欲望,灵魂干干净净,你待在哪里,都是诗和远方。看透了,你的人生就成熟了。
03
有人说:“低俗的生活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原来一个人的层次越高,越没有朋友,剩下来的,是孤独的生活;孤独之中,灵魂就是我们的朋友。
不谙世事时,我们试探着和外界交往,希望有人赏识自己,提携自己,或者有一个群,可以说说话,哪怕是几句鼓励自己的废话都好。
可是你越往群里走,越难受。不同频率的声音,让你左右为难,最后变成了噪音。尤其是那些虚情假意的人,口口声声说爱你,背后却在贬损你,关键时候会疏离你。
如果你不往群里走,就不会害怕被孤立了,因为你一直在一个人。
成熟之后,你开始修炼自己。独自看书,独立思考,有没有人陪伴,都没有关系。来的人,不去接,要走的人,不去送,没有了客套,也就没有了人情债。
不因贫穷而惭愧,不因富贵而得意,不因起起落落而焦虑,不因岁月交替而沧桑......当你如此这般之时,大概脸上有了皱纹,生活熬过了“无奈”。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