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吃一顿饭,享一生福
01
时光如白驹过隙。
年轻时,匆匆忙忙上班,急急忙忙吃饭,风风火火赚钱。
人老了,闲下来了,才知道,不管多忙,收入多少,在烟火气中,享受一日三餐,是不可少的仪式感。
任何一份食物,都是人与天地的缘分——青菜香里,有一丝泥土的芬芳;米饭香里,有一滴汗水的滋味......
敬畏自然,感恩生活,才能真正从容优雅渡过余生,这就是“碗净福至”的道理。
渐渐明白,吃一顿饭,享一生福。
02
第一,老伴做饭:天天吃,有些腻烦;隔天不吃,又很不习惯。
有人问:什么是幸福?
有人答:幸福就是和一个不想庸俗的人,过着庸俗的生活。
年轻时,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平庸,期待浪漫的爱情,赚很多的钱,有很多斩头露角的机会。
到了老年,才不得不认怂,从而真正认识自己。原来,我们真的很普通,说得“轰轰烈烈”,过得平平淡淡。
也许你在外头吃饭的时候很多,但一定不会多余老伴做的饭。天天都是萝卜白菜,味道总是油盐酱醋,真的很腻烦。
令人奇怪的是,如果你去外头吃饭,总忍不住把别人的饭菜,和自家的饭菜作对比。你终于发现,人是有惯性思维的,习惯了自家的口味,外面的大鱼大肉,就觉得缺少了什么。
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外头吃到了什么,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打包一点点,给老伴尝一尝。
爱情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让两个有锋芒的人,拔掉了锋芒,靠在一起。
有句话说得好:“牵手时,手心的生命线是会交错的。”
原来,夫妻对坐,一起吃饭,这是命运的安排。认命吧,别挑剔,胃口就会好很多。
03
第二,晚辈做饭:吃得回数不多,但是每一回都很甜蜜。
作为老人,最开心的饭,就是团圆饭了。
花好几天时间,准备饭菜,然后等待儿女们回来,还特意留了鸡腿,给孙女,买了小玩具,给孙子。
通常,父母在的地方,就是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地方。
事实上,晚辈们做一顿饭,请长辈们都来聚一聚,这样的团圆,更有滋味。
倪萍在《姥姥语录》里写这样一件事:姥姥大半生都在和地瓜打交道。晒地瓜干、做地瓜饭、用坛子装地瓜、熬地瓜粥......变着法子吃地瓜。
后来,姥姥说:“这地瓜呀,吃怕了。”
为了姥姥的“怕”,大家尽量不让地瓜进门。实在想吃了,就去摊铺上买一个。
有一回,她从饭店回家,特意把地瓜的皮剥了,带到家里。她对姥姥说:“尝一尝,像栗子一样甜。”
姥姥说:“没皮,我也认得,地瓜。”
一个地瓜,让一家人多了欢声笑语,多了美好的回忆和感悟。
事实上,很多老人对某样食物很反感,但是出自晚辈的手,就不一样了,也能坦然接受了。
经常会遇到,熬过火的汤,糊了的菜,硬邦邦的米饭......但是老人们会竭尽所能地吃完,因为这是一份孝心,是晚辈们成长的见证。吃完了,就是最好的鼓励。
04
第三,亲友聚餐:吃什么不重要,在哪里吃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和谁一起吃。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
人老了,难免会想起谁,然后就去看望谁。三五老友聚会,几个亲戚聊天,老同学叙旧,都是温暖的画面。
见面了,难免要吃顿饭。
很多人以为,招待客人,要吃最好的最贵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饭局,是看人,而不是看菜谱。
看过一个故事:文豪苏东坡去朋友家吃饭喝酒,桌上有一碟小鱼。
朋友觉得招待不周,客气地说:“请您吃鱼。”
苏东坡说:“我本来想吃,可是不忍心拆散他们,还是让他们团聚吧。”
是啊,朋友聚会,情谊最重要,千万不要拘束。只要情谊真,白水也生甜。
05
第四,回乡吃饭:味道很熟悉,吃着吃着就泪流满面。
当你老了,难免要回故乡看一看。或者你想好了,余生就在故乡养老,过农耕生活。
小时候,我们都很穷,能够吃到山里的野果,水里的鱼虾,就是“大餐”了。
为了养活一家人,父母费尽周折。
幸运的是,在苦日子里,我们也有很多甜蜜的滋味。
比方说,在南方的水田里,常常会找到很大一个的田螺。我们一边唱着“田螺姑娘”,一边把田螺带回家。
田螺放在水桶里,等待几天,多换几次水,就干净了。
吃田螺的快乐,在于“吸”。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就浑身带劲。
故乡的饭菜,总是能够勾起无尽的乡愁。哪怕是在城里,偶尔尝到了故乡的某道菜,都会有一种情愫。
说不清为什么,故乡的话题,常常让我们流泪。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到晚年,流泪也是幸福的。那是内心的富足,记忆的满足。
06
有人说:“花照样开,风照样吹,时光照样日升月落,可是碗里的饭,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从物质匮乏,到“琳琅满目”;从年少轻狂,到老眼昏花。经历越多,对于一饭一菜的感悟,越发深刻。
真的,人生暮年,好好吃饭是一种享受。
所以,每一顿饭,都倍加珍惜。
饭后,别忘了给你、我点个赞。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