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请告诉女儿:姐弟恋能够走到最后,需要“三个条件”

喜的是,家有小女初长成。

愁的是,好女也怕嫁错人。

从现实来看,一段婚姻、恋情失败了,受伤更厉害的人,多半是女人。毕竟,女人相对脆弱,也更加重情重义。

正如张爱玲说的:“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爱情是美好的,也是不得不谨慎对待的。作为父母,怎么能麻痹大意呢?

因而,当女儿长大成年之后,父母应该教会她如何面对爱情。对于姐弟恋,就更要慎重其事了,要明白,越是不符合常规的爱情,越要有附加条件。

请告诉女儿:姐弟恋能够走到最后,需要“三个条件”

01

不靠谱的姐弟恋,只会害了自己。

唐朝的女诗人薛涛,出生在官家,但父亲运气不佳,被当朝的人排挤之后,举家搬到蜀地,然后病逝。

失去了依靠的薛涛,做了官妓,凭借才艺吃饭。虽然被周围的人钦佩,但是身份着实尴尬。

兜兜转转多年,薛涛遇到了官员韦皋,然后重新获得了自由,还到官场中,从事秘书工作。

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被贬之后的诗人元稹,也到了蜀地,慕名找到薛涛。或许是两个人的身世雷同,便有了惺惺相惜的感悟,并且相爱了。

薛涛已经人到中年,并且大了元稹十来岁。

相爱总是简单,也会让人冲昏头脑。薛涛不知道,元稹的家里,还有病痛缠身的妻子,也有一段刻骨铭心、随意被丢掉的初恋。

元稹说:“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听到赞美的话,薛涛就心软了,还误以为遇到了可以依靠一生的人。直到元稹离开蜀地,逐渐消失在她的世界里,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梦,不过一厢情愿罢了。

薛涛说:“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说话的时候,含情脉脉。若干年之后,再回头,却是一个笑话。

从薛涛的姐弟恋来看,她犯了几个错误:一是被花言巧语诱惑;二是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之前的恋情;三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没有想一想,自己的年纪;四是太容易被感动了,还能及时回头。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十,抱钻石。”

说归说,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做。一旦失去了理智,就会被爱情的假象蒙蔽心灵,会有无数的“我以为”。

爱情导师涂磊说过:“当一个女人母性泛滥的时候,男人的情、爱几乎为零。因为他对你只有感激,没有爱意。”

姐弟恋时,女人很容易充当母亲的角色,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倍加爱护恋人,活得很累。而男人不一定珍惜,往往会带着感激之情,久而久之,爱情就变味了,走不下去了。

请告诉女儿:姐弟恋能够走到最后,需要“三个条件”

02

姐弟恋能不能走到最后,女人需要主动把握。

有句谚语说得好:“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像娘。”

父母不能野蛮地干涉女儿的爱情,但是可以积极地引导,在成长的路上,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观念对了,做人也理智了,那么对姐弟恋就有了自己的认知,知道如何取舍。通常来说,以下三个条件,是必须要考虑的。

其一,成熟吗?感情是否成熟,男人是否成熟。

年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心智要成熟。

如果女人遇到了一个弟弟,但是办事很老练,对感情也看得很通透,不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态度。说明遇对了人。

毕竟,女人过一段时间,难免人老珠黄。到时候,夫妻会形成外貌上的差距。那些爱慕虚荣的男人,就靠不住了。

有人建议,嫁给历史学家,女人年纪越大,越值得研究,爱不释手。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念旧,所以舍不得放手。

其二,人品好吗?男人的人品,原生家庭的态度,不得不考虑。

男人的人品好,就会承担起爱情的责任,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男人的原生家庭,人品不错,就会认可儿女的爱情,不管什么形式的爱情,都不会“瞧不起”。

当爱情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成家立业了。那些喜欢用传统思维来看爱情的家庭,很可能拒绝姐弟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其三,未来在哪里?男人的志向如何,家庭的发展就如何。

想一想,女人嫁给谁,不能混日子,要有一个像样的家庭。建立家庭,是两个人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道理:女人对于婚姻的安全感来自于情感,男人对于婚姻的安全感来自于物质。

张杰和谢娜是明星夫妻,也是姐弟恋。虽然他们不差钱,但是都很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

一个男人再有钱,如果没有未来的计划,还是会变穷。最可怕的是,男人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做一些花天酒地的事情。

有事业心的男人,才会引领家庭,未来可期。

请告诉女儿:姐弟恋能够走到最后,需要“三个条件”

03

婚姻专家蒙汀说:“夫妻离婚的因素中,年龄差距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好的夫妻关系,会知道年龄差,但也会忽视年龄差,更注重家庭的发展。也许,丈母娘遇到一个像孙辈一样的女婿,会觉得尴尬,但是看到女婿的言行举止很成熟,待人有亲和力,就会很欣慰。

人与人交往,日久生情,日久见人心。改变对“年龄差”的认知,接纳爱情就容易多了。

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心智成熟,比年龄本身,更重要。

女人要活得通透,哪怕年纪大了,也宁缺毋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