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夫妻关系再好,也要做好这三种准备
大和五年,文学家刘禹锡在洛阳城里,停顿半月,邀白居易、崔群等人,喝酒写诗。
他看过白居易的诗之后,感慨地说:“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
时光如梭,屈指一算,文学家也变成了六十岁的老者,当年登科的喜事,还历历在目,只是一去不返罢了。
从前,能够进入职场的人,六十岁也不会退休,还得持续奔波,在异乡工作。想要过安逸的日子,就只能告老还乡,或者积极“病退”。
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过了六十岁,就能够退休,安度晚年。
“少年夫妻老来伴”,新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老伴,千万别弄丢了,也不要彼此都很委屈。
夫妻关系再好,也不要坐等变老,要做好以下几种准备。凡事有备无患,日子安逸而幸福。
01
钱财早有安排,一生有余。
年轻时,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到了年底,一家人都有假期,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算一算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存款。
年年有余,不仅是一句祝福,还是门口贴的“大鲤鱼”,口袋里的存折。想起这件事,就美滋滋的。
过了六十岁之后,很多老人,就开始旅行、享受生活。老夫妻,去东方看日出,去西方看沙漠,去北方看雪雕,一溜烟又去了海南晒太阳。
但是老夫妻要注意,自己的钱财是否能撑到最后。哪怕自己有养老金,也要想一想,万一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相声《不差钱》里有两个观点。
可怕的是,人没有了,钱还在;最可怕的是,人还在,钱却没有了。
琢磨一下,没有钱的晚年生活,真的令人担忧。金钱,是养老的底气,只要你活一天,就要一天的开销。
夫妻在一起的时候,要主动谈钱,两个人手里有多少存款,退休金多少。大笔的开销,要记住,要有规划。对于投资的事情,要谨慎,做到“夫妻互相提醒和商量”。
等夫妻都到了百岁的那一天,还有一定的存款,这就是儿孙的福气,也是老人的体面。
在很多地方,老人留下了“手尾钱”,是一个家庭的吉利,别知道太晚。
02
生死有个约定,来生再续。
六十岁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死的难题。同时,夫妻总有一个人先走,剩下来的人,还得过很长时间。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就过世了,临走前,留给外婆一些存款,还有一间木板房。虽然简陋,但是外婆的余生,生活上并没有太难。
外婆活到了九十二岁,比外公多活了将近二十年。她一个人独居,显得越发孤独。
作为普通家庭,不要担心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要考虑到,剩下的另一半,如何过日子。
如果夫妻两个人,忽然有人离开,那么内心会很痛苦。在古代,还有一些人,因此走了殉葬的路,令人痛心。
闲来无事,说一说后事安排。起码要管好四点。
金钱方面,是不是考虑周全了。特别是夫妻之中,只有一个人退休,另外一个人没有退休的情况。如果退休的那个人先走,剩下的人如何过日子。存款的积累,必不可少。
住房方面,需要提前解决。哪怕是后走的人要随着儿女一起过日子,也要提前说明,要有地方待着,不能流浪一样。
爱情方面,是否要开展黄昏恋,也要谈一谈。别让后走的人,一直孤独,遇到喜欢的人,也不敢开口。
墓地方面,要有三生三世在一起的打算。给后人更多的感动和启发,也算是给后人最后的一次家教——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就是幸福。
苏轼的一生,有好几个爱人,但是他在给妻子的文章中说:“唯有同穴,尚蹈此言。”表明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另一方面,苏轼对爱妾朝云,有深厚的感情,在朝云过世后,写了很多思念的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话,一辈子,是另一种安排。
积极地谈论生死的事情,夫妻心中,反而会轻松很多,并且会更加珍惜活着的岁月。
03
孝道有个说法,父慈子孝。
作为父母,不能盲目去要求儿女如何尽孝,要主动和儿女谈一谈养老的问题,大家都心中有数。
西汉大臣陆贾,大半生在官场,他离开官场之后,第一时间和儿子们商议。他说:“我呢,轮流在儿子家住,每家住十天。放心,我只要你们管饭菜。要是我外出和朋友游玩,这些天,也不要你们管。算一算,一年到头,也就那么两三次要麻烦你们。”
事实上,陆贾有大量的钱财,并且都分给了五个儿子。儿子们拿到了钱,也很乐意管一管老人。算是两全其美。
《礼记》里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想要儿女们孝顺,老人就得严以修身。老人的形象高大了,道德素质高了,自然就不愁没有人管养老。
那些倚老卖老,道德败坏的老人,要儿女们照顾,就难免会被推诿。
04
千里姻缘一线串。无恩不结夫妻,无仇不结夫妻。
夫妻一辈子,爱恨情仇都有,但别计较了。六十岁过后,留下来的,就只有恩情,还有互相照顾的保姆情。
站在时光深处,我们就像一粒灰尘。唯有爱你的人,才会把你当成一座高山。
人老了,风雨中,有人为你打伞,就是最大的福气。
人老了,白发苍苍,还有人心疼你,就是最暖的欢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