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好的福气,是父母情绪松弛,儿女“无依无靠”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过一个话题:儿女的出息,和父母的关系太大了。
有朋友说:“村里有一对夫妻,男人混日子,还好赌,女人到处打工,没几天在家。但是他们的儿女,却考上了大学。”
还有朋友说:“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的父亲,居然培养了两个研究生。”
我想,不管怎样看,朋友口里的家庭,是有福气的。两代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谁都不干预谁。
哲学家培根,说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的愚蠢是另一个人的福气。”
或许,父辈的愚蠢,衬托了儿女的聪明。也或许是,父辈是大智若愚,让儿女有了自由拼搏的空间。
总结了一番,得出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最好的福气,是父母情绪松弛,儿女“无依无靠”。
01
父母情绪松弛,儿女成长自由。
在一次心理课程上,听到了两种追求幸福人生的方法。
第一种,溺水型。
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要求,憋一口气,往前冲。上小学时,冲刺到第一名;初中开始,瞄准重点高中冲刺。一路过关斩将,抵达了大学,就好了。
没啥,我们这一口气,一直到大学为之。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孩子就迅速松懈下来了。父母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教育的成就”。父母常常说:“看啊,我家孩子,名校在读呢。”
可是,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应该干嘛呢?父母没有想过,或者想不太清楚,然后来一句“随他呢”。
孩子走出校门,发现自己还得憋一口气,去应聘工作。走进职场,有得憋一口气,去赚钱,要谋取一个更高的位置。
憋了很久,孩子也是中年人了,父母也很老了。似乎还没有办法“舒一口气”。
父母一直传递一个信号——紧张起来,努力起来。导致孩子一直感觉,自己是水里的鱼,但是无法如鱼得水,而是憋气前行,太难受了。
第二种,郊游型。
带着孩子去旅行吧。车窗外,风光旖旎,有高楼,有大树,有雪山。
孩子愉快地和父母聊天,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从此性格开朗,对于学习的成绩,反而不太关注了。
游玩之中,孩子就长大了,同样走出了校门。找工作,高低都行。工作之后,对收入的要求,也不太高。如果不要为房子的事情发愁,估计一辈子都不要憋气了。
父母愿意如何教育孩子呢?多半会选择第一种,或者在践行第一种,没得选。
其实,选择第二种,也不见得孩子就没有出息,上不了大学。
人的情绪,就像橡皮筋一样,拉得越紧,就拉力越大。稍不注意,橡皮筋忽然松开或者断裂,会弹回来,很痛。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小时候被父母安排学医,但是他听了孔先生的话,决定学文,考取功名。母亲李氏说:“那就听孔先生的意见吧。”
南宋高僧济公,很小的时候,就抓住佛祖不放。父母没有反对,反而给他取名李修缘。当他不喜欢打坐,喜欢呼朋引伴时,也得到了包容。
父母放松一些,儿女成长的空间就大了,目标也能自己去找。
02
儿女“无依无靠”,人生咬牙前行。
《昆虫记》里有这样的片段。
父亲忙碌着,房子里堆满了食物,足够孩子们生活很久了。之后,父亲会离开,去别的地方安家。
“它对这个家庭应做的工作,应尽的职责也就全部结束了,尽到了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就此结束了对这个家庭的义务。”
出生没多久,就要靠自己谋生的动物很多。并且有的动物,是被逼去谋生的。比方说,老鹰会打翻悬崖上的巢穴,让刚刚长了羽毛的小鹰飞起来,不再和父母一起生活。
有一个残疾作家海伦·凯勒,她从小就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她在文章中,这样写:“我生命的开始是简单而普通的,就像每个家庭迎接第一个孩子时一样,大家都充满喜悦。”
因为父母把她当初常人对待,因此她吃了不少苦,但是后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法。
为了写好字,她自己创造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练字的滑轮。她还总结了四步走的学习方法:每天用三个小时自主学习;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当然,那些不成才的儿女,胡作非为的儿女,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并且证明父母给予的爱,更多。
尽早让儿女知道,自己是无依无靠的人,虽然心狠,但是最心善。
父母反反复复要求儿女,要站起来,强起来,但是他们的手臂,一直在拉着儿女,怎么行得通呢?
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很快就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走向远方,尝试失败,绝望中找到希望。因此,他们的人生,真正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曾经,父母是一座山;后来,儿女是一座山。这样的家庭,才会一代比一代兴旺。
03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的领路人……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每一次发号施令时,父母应该想一想,孩子愿意这样吗?居高临下态度,会让人很压抑,抬不起头。
人都是靠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都一样。好的家庭,困顿时,携手同行,幸福时,各自安好。但归根结底,幸福是自己的追求。
千万别把“家人”面前的坑坑洼洼,都填补成了平地,那样只是暂时安全了;总得让他们自己有填坑的能力。
福气是一家人共同创造的,但从来不是简单地捆绑在一起。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