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会上,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多半是遇到了小人的圈子
01
我的老家,有一句土话:“你是犯小人了吧。”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很倒霉的时候,多半是冲撞了小人,或者被小人算计了。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然后跳出小人的圈子,就能时来运转了。
人在社会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和周围的人合作共事,甚至要结成联盟。遇到正能量的圈子,如虎添翼;遇到小人的圈子,就是掉进了陷阱。
因此,我们要善于识别、选择圈子,择其善者而从之。
通常来说,小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不择手段。如果你是一个正派的人,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就应该马上回过神来,拒绝和小人为伍。
02
第一,虚伪:你开口说话、做事,不管对错,都会有很多人给你喝彩。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晏子,常常提醒齐景公,要过节俭的日子,要关爱百姓,要知错能改。
晏子过世之后,齐景公的身边,就很少听到“逆耳的话”了。
有一天,齐景公去射箭,第一支箭就脱靶了。没想到,周围的大臣都喝彩“好箭法”。
齐景公叹息:“没想到,失去了晏子,就没有人说我做得不对了。叫好声都是整齐划一的。”
大臣玄章站出来:“这是因为你本人喜欢听掐媚的声音吧。”
齐景公醍醐灌顶。
虚伪的话,就是“糖衣炮弹”。听起来很悦耳,但是对人生的发展,却没有任何帮助。如果你是单位的上司,喜欢听虚伪的话,就会导致单位效益滑坡。
你周围的人,都给你喝彩,说明虚伪的圈子包围了你。你的耳朵,再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眼睛看不清真实的社会。
泰戈尔说过:“虚伪的真诚,比魔更可怕。”
勇敢地接受批评,拒绝做耳根软的人,才能从虚伪变回真诚。小人也会慢慢离开你。
03
第二,利诱:总有人告诉你发大财的机遇,还有人给你一些“不当得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人的圈子里,只谈利益,不谈情感。如果谈到了情感,说明这是一张情感牌,不能太当真了。
朋友小贾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南方打工的时候,捡到一个钱包。
一个大爷走过来,说:“钱包是我的,刚刚掉的。”
刚开始,小贾还在怀疑,大爷是真的失主吗?但是大爷二话不说,掏出两百块钱,表示感谢。小贾手里有了钱,就失去警惕了。
过了一会,大爷离开了,真正的失主跑过来。小贾才知道,自己被大爷骗了。让他忧伤的是,自己居然是“同伙”。幸好,在警察的帮助下,把大爷找回来了,否则小贾会因此自责一辈子。
小人的圈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利益之上。同时,为了得到利益,会暂时放弃自己的利益,让对方被利益蒙蔽心灵。
如果常常有人告诉你,如何发大财,如果可以赚快钱,就要注意了,也许是对方在利诱你。要是你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就会掉进对方的圈套,就像鱼咬住了鱼饵一样。
所有的不当得利,都要加倍奉还。
04
第三,反制:当你犯错误的时候,总有人包庇你,纵容你。
“他还是一个孩子”,这句话,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也就是说,一些父母,把已经成年,或者即将成年的孩子,当成“儿童”,过分地溺爱,导致孩子有恃无恐。
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是不可能变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如果忽然冒出一个人,处处袒护你,反而显得很不正常。
比方说,在做工作表的时候,你把某个数据搞错了,有人为你辩解“是提供数据的人犯错了”;你迟到了,有人为你开脱,因为你身体不舒服。
当你的错误,一次次被别人认同之后,你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一边怂恿你做坏事,一边收集你做坏事的证据。当他需要利用你的时候,就马上把证据拿出来,让你不得不“乖乖就范”。
人要有自知之明,错了就要主动担责任,有人帮你开脱,反而要提高警惕。
05
第四,打击:有人把你的人生,说得一无是处,让你灰心丧气。
总有一些人,处处打压你。不管你做了什么,第一时间就会站出来,指出你的错误;就算你成绩显赫,也会听到一些“非常刁钻、挑拨是非”的话。
比方说,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身边的人就说“大学有什么用?不如去学技术”之类的话;你准备考某个证件,同事告诉你,这样的证件,丢在大街上都没有人捡,浪费精力;你要去参加某项比赛,马上就有人来干扰你。
当你要做的事情,都被反对之后,就失去了积极性了,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只天鹅掉进了鸭群里,天天被鸭子嘲笑,也会失去信心,从而不认可自己是一只天鹅。
作为一个人,应该跳出“处处被打压”的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要有越挫越勇的骨气,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当你超越别人一大截的时候,曾经贬低你的人,就会膜拜你。
06
有人说:“漂亮的蘑菇基本带毒,貌不惊人的才可食用。”
负能量的话、不劳而获的事情、包庇错误的做法、灰心丧气的态度,都能引起共鸣,但是你不要当一回事,不要被“外表”迷惑了。
小人的圈子,舒服是一时半会的,痛苦是一辈子的。万一你走进了小人的圈子,那就不动声色地离开,敢于做自己。就算你是黑夜里,也要活成一道光。
人在社会上,跟对人,站对队,才能走对路。如果不能这样,那就一个人走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