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鲜卑部落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先秦时鲜卑部落的另一种说法是)
先秦时鲜卑部落的另一种说法
众所周知,鲜卑属东胡——东夷部落联盟范畴,但此乃秦汉之后史籍所载。秦汉之前的鲜卑,由于“未常通中国”,“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果真如此吗?
其实,早在商末,鲜卑部族就已初露头角,据《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诗·皇矣》: “度其鲜原”。鲜原即鲜卑人所居的塬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鲜卑在当时是附属于周国的一个部落。鲜原即因鲜卑人居住于此而得名。在商朝时卑为其属国,当与雀国相近。卜辞有“王令雀口伐卑”。这个卑,即鲜卑急读,便缩成卑音,如于越急读便成越,句吴急读便成吴一样。卑的所在地,据《左传》文公六年:“晋赵孟杀公子乐于郫”。郫即卑。据此,鲜卑族在商代时已是筑有城郭定居的部族了。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伐晋,戍郫邵”。卲在今山西垣曲县东有邵城,邵、郫二地毗邻,郫地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一百二十里,与垣曲相邻,当为鲜卑族最早的居留地。
商代地图
当鲜卑人得罪了宗主国的商朝,遭到了商朝所派雀国的征伐,只得向西逃到商朝的仇敌周国那里去,依附于周。周朝为了扩大国都附近的领地,曾兼并属下诸小国的领土,如附近的楚、微、罗等国,都因被迫而南迁的。鲜卑族自然也首当其冲,被周所迫,而逐渐向东北迁徙。有一部分族人或越过秦岭山脉,向西南迁徙到今四川成都平原,有郸江,一名内江。《华阳国志》:“秦张仪与张若城郫城”。《元和郡县志》:“郫县本郫邑,蜀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这个郫县在今四川郫县北五十里的郫城。郫江、郫邑之得名,正系部分鲜卑人迁于此之故,后与蜀族相融合。
向东北迁徙的鲜卑族,大概起于西周初年,在周灭商之后,商都以北的冀中大平原原居的商遗民,多向北方逃避。从河北太行山东麓有萆山,即今获鹿县抱犊山,萆即卑,当系古代鲜卑人曾沿着太行山东麓而北迁所居留于此而得名。后又继续北迁至今北京市通县东,所以唐代于此曾建羁縻州叫鲜州,即以古鲜卑人曾居于此而取名。
西周地图
鲜卑既是东夷之国,在周以前当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今山东莒县南有春秋时椑国故地,当为鲜卑人的初居地,随着东夷族势力的强大,鲜卑人一部分亦沿黄河西上。
到了春秋初年,燕国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冀北平原上诸小国及各游牧部落。公元前664年,燕桓侯之子燕庄公在位的时候,山戎向燕国进攻,当时的山戎势力强盛,燕国岌岌可危,只得向齐桓公求救,所以《春秋》庄公三十年载:“齐伐山戎”,传曰:“谋山戎,以其病燕故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亦说齐桓公 “北伐山戎、离枝、孤竹,……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孤竹,据《水经注》云:“元水西南径孤竹故城北,孤竹国也”。在今河北卢龙县西,附近有孤竹山。离枝即令支,《逸周书》作不令支,《国语·齐语》云:“遂北伐山戎,刜令支”。令支在今河北迁安县,这两国在春秋时都是山戎的属国,令支后来演变为慕容鲜卑,而孤竹后来演变为徒河鲜卑。那么,山戎是迁徙于燕山南麓并且热衷于掠夺和战争的鲜卑族。令支、孤竹也正位于山戎之东,从来都被看作东胡族,东胡亦即东夷。山戎所在的通县,亦即因鲜卑族曾居于此而命名的鲜州,故论定山戎为鲜卑族无疑。
山戎、令支、孤竹遭到齐桓公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之后,孤竹向东北迁至辽西走廊,令支迁至医巫闾山脉的西北,而山戎鲜卑则北迁到滦河上游。所以当春秋后期时,燕国便从临易迁都到蓟(今北京市,这里曾为山戎鲜卑居留之地)。赵国的领土向北也开拓至鲜卑的南邻,所以赵武灵王仿效东胡的服装,腰上束了鲜卑郭落带,这种风尚,更向南远传至楚国,如《楚辞·大招》云:“小腰秀颈,非鲜卑只”。注:“鲜卑,衮带头也。此即古所云犀毗;亦曰鲜卑者也。《尔雅·释畜》疏引:魏时西卑献千里马,西卑即鲜卑也”。
先秦鲜卑部落居留地
秦统一六国,北驱匈奴时,鲜卑族亦渐次北迁至老哈河和西喇木伦河一带,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境内仍有一条河叫锡泊河,向东北流入老哈河。锡泊即锡伯,亦即鲜卑之转音。《后汉书·鲜卑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先秦时鲜卑部落的另一种说法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