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不能忍受的忍受才能(忍受不能忍受的忍受下一句)
《素书》: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才能到达未曾触及的人生
一、能忍受人生不能忍受的事情,才能成就他人成就不了的功业。
所谓“忍受”,不是无底线的退让任由对方摆布,而是在相对合理的状态下,接纳既定存在的痛苦和问题。
佛家有一句话叫“因缘和合”,人生的经历和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人,除了自己主观上的意愿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外部的因素和作用,很多事情也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也会出现我们不想面对的局面。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态,都要做到不仅能欣赏好的生活,更能够承担不愿意面对的痛苦。
无论是来自于生活嘈杂苦难,或者是他人故意降临的屈辱,都能平和看待,并且用合于道的智慧去摆脱,而在摆脱之前则有一个需要忍耐的过程。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安莫安于忍辱。
在安全里面没有什么比忍辱更安全的了,因为一个人的“危险”并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在自己情绪崩溃的时刻。
当我们面临人生苦难,或者是别人给予的屈辱时,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情绪冲动,甚至在情绪冲动之下做出让自己悔恨的事情。
这虽是人之常情的反应,但却是不该出现的举止,因为你冲动的那一刻,不仅更容易暴露自己的问题,让事情变得糟糕,而且也会将把柄落在了别人手里,因为给你屈辱的那个人就是想看你发怒。
在这种状态下,能忍辱者才为智者,而且忍辱也是这个阶段最安全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连小事不能忍的话,必将遭受大的祸患,因为一件事情之所以产生和存在,并不仅仅是小人主观上的意愿,而是有着客观存在的因素和根源。
也就是说,你所处的是劣势位置,而别人则拥有高于你的优势,比如说他比你更得领导赏识,比你地位更高,所以才有了给你制造屈辱的机会,而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就要懂得忍受,目的不是放纵他,让他更猖狂,而是等到自身优势能胜于对方的时候。
因为当外部环境不能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主观上的情绪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还会造成负面影响,只有等你自己也拥有了相应的优势,才能得到压制小人的结果。
吕布当初放不下对于侯成的怨恨,后来丢了城池,丢了性命,如果换一种方式,吕布能够以韬光养晦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二、“忍受”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它更是一种智慧和胸怀,能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分析自己为什么要去放下情绪的问题,也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具有不与小人计较的胸怀,能做到这样,自然会给人生增添许多福泽。
司马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且止,忍不可忍”,意思就是说:要先学会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
公元239年,魏明帝临终时,将八岁儿子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刚开始二人共同辅佐同心同德,一切都很顺利。
但曹爽个性卑劣,浮躁冒进且有野心,他就想把司马懿排挤出去,把大权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开始谋反,而司马懿这时便选择韬光养晦,成功的让曹爽觉得他不再具有威胁,最后除掉了曹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而在此期间,冀州刺史孙礼因为得罪了曹爽,被曹爽判罪五年,过了很久之后,孙礼又做了刺史,去见司马懿,非常恼怒的指出如今朝政昏庸,国家正遭受曹爽等人的祸难,早已动荡不安。
说着时,还能悲痛万分,泪流满面,而司马懿就对他说:“你先不要这样,要学会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
而这一段时间,就是司马懿装疯卖傻的时候,当别人去看他时,司马懿甚至表现出连饭都不能吃,只剩一口气的模样。
曹爽听了非常开心,觉得司马懿不会对他产生威胁了,但是这时司马懿早已暗中谋划如何诛杀曹爽等事宜。
后来趁曹爽率军外出时,司马懿关闭城门,罢去曹爽官职,逼得曹爽等人就范,后来抓住曹爽要谋反的证据,将曹爽诛灭三族。
能解决问题的是客观理性的分析,绝对不是情绪上的冲动。
调整心态,也不要将人生那些不好的事情看作屈辱,顺时作为,逆时沉潜,以沉稳和平和的状态,度过那些看似不顺心的时候,以此作为心态的基础,那些并不被看好的人生阶段,或许会成为塑造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而这更是让自己受益终生的心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素书》: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才能到达未曾触及的人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