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业所有人是时候回归常识竞争了
常识竞争,就是回归产业的正轨,明白用户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让企业真正依靠产品、服务、体验、价格等优势赢得用户和市场,而不是忽悠、炒作和欺骗。
文剑||撰稿
1就是1、2就是2,不要想太多;所谓常识,就是大家公认的一些社会常识、商业常态。比如说,1+1等于2,而不是更复杂的3,或者5等其它答案;比如说,空调要在解决冷热的基础上,追求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而不是可以在空调上看电视、可以通过空调去控制其它家中的其它产品;比如说,一台市场畅销的电视机售价在5千元,3千或者1万的产品也很正常,但一下子推出售价30万的电视,要么是剑走偏锋忽悠人、要么就是哗众取宠缺常识。
这些年来很多家电企业,都在“加足马力”推动的科技创新,其本质不是为了彰显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有多牛,可以用来造飞机、火箭和航天飞船,而是要让更多中国的家庭用户可以收获“更高的品质、更优的价格、更好的体验”,最终让家电为用户带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让家电成为家庭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和“艺术品”,更不能成为企业自我欣赏的概念性产品。
比如,这些年来一系列黑科技纷纷进入家电产品中,但并不是所有打着“黑科技”牌的家电都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大量“黑科技”对于家庭和用户来说,只能听听不能使用。最近几年的显示技术大赛中,OLED和MicroLED从专业显示的角度都很不错,亮度、色彩饱和度会带给用户很多的惊喜体验。但,在市场上推广多年至今仍然没有在家庭引爆:一方面是其显示性能与液晶显示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打动用户弃液晶换成他们;另一方面则是其成本居高不下,根本不适合在家庭普及使用,OLED电视现在的售价还是同尺寸液晶电视的1.5倍左右,而MicroLED价格更是奇贵。同样,可卷曲屏电视对于用户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年来还有大量的家电企业,声称要拥抱用户、连接用户、探索用户驱动的新发展逻辑,最先变化的就是逼着所有技术研发人员要走进家庭,不只是与用户沟通交流,还要与用户同吃同住同生活。这些动作本意都是对的,也是好的。最终,希望打造的新产品是源自生活、服务生活,最终还能引领一轮生活方式的进阶。
但是一些家电企业为了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为了追求产品功能和体验的标新立异,往往很多产品出现了两种诡异的变化:一种是创新完全没有价值,一种创新则是夸张夸大。比如说,一台水槽式洗碗机集成了净水机、垃圾处理器、消毒柜、蒸箱、果蔬清洗等多种功能,但连最基本的碗都洗不干净和水槽质量都不好。这种功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又在哪里?
物流配送的方便快速、电商平台的成熟和丰富,以及电子支付的完善,这些都在最近几年引发家电零售渠道的线上化和多样化。特别是直播带货、社区团购,以及微商销售等层出不穷。但是,不管电商的VR\AR技术如何完善,直播网红如何吹的“天花乱坠”,都不如到实体门店坐在沙发上,看上10分钟电视、体验半小时的烹饪,以及吹上一会儿空调,甚至还可以让空气洗的洗衣机清洗一下身上的衣服,来得直观而有效。
电商与实体店,在家电行业从来都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弥补的关系。比如说,坐在沙发上感受到一台激光电视的大屏与震撼就可以随时下单购买,然后工作人员约好上门送货、安装、调试的时间。最终,实体店的真实体验、线上网店的购买便捷,还有线上沟通上门送货与安装的时间、线下服务人员上门约定时间的上门,全面打通之后方便的是用户、受益的也是用户。当然,如果将两者对立起来,受害的也是用户。
这些年来,家电业在经历了蒙眼狂奔,以及跑马圈地的发展快感,也遭遇了消化不良、供大于求的发展痛苦,如今则是谋求于新时代、新商道、新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在经历当初的光荣与梦想、期间的发展与挫折后,面对行业的成熟、市场的稳定,以及消费的理性,所有家电厂商的目标与梦想,其实都需要回归产业常态化发展通道、适应产业的成熟发展环境下的竞争与需求,从而寻找稳定发展的通道和手段。
所谓常识竞争,对于家电厂商就是得从认知的常态出发:首先,家电业不可能出现“大涨大跌”的局面,所有厂商期待消费的报复性反弹、疯狂性大跌,出现的概率都很小了;其次,中国用户和家庭对于家电产品的追求,永远是大品牌好用又便宜,而不是越贵越好、越个性化越好;再者,大规模仍然是所有企业和商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规模谈创新谈变革就是“空中楼阁”和“水中捞月”。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