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人与之的与是什么意思(人之与人之相贼翻译)

“人之与人”话“取、予”

人之为人必先“与人”。除非世所独生,然必讲“与”。“与”就是“和”,“和”就是相互。

为人,抓住了“相互”,就做到了“仁”。儒家是入世的,所以入世首先必须“仁”。

所谓“与人”、“和”、“相互”、“仁”,根本上来说它就是“取”与“予”。

我们儒家的入世所强调的“仁”,其“与人”之“相互”侧重的是“予”,即给予。西方美比较信奉达尔文,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讲的是自然界,他们却有些“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达尔文的纯粹物界的进化原理借用为人界之“相互”。这种他们所理解的“进化论之相互”强调、侧重的是“取”。两个世界之不同盖出于此。

认识到了,又懂得了人之“为人与人”的“取”与“予”,就找到了人之“喜怒哀乐”的根源。取则喜乐予则哀,得则喜乐失则哀。

“取”与“予”的统一是个“度”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做到了最低限度的“取”和最大限度的“予”,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个高尚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致力于最低限度的“予”和最大限度的“取”,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个低俗的自私自利之徒。人活着是件简单的事,人活的好是件智慧的事。所谓聪明的活着就是很会“取、予”的活着,智慧的活着则不然——不讲“取和予”。

作为一个还偏侧于“得取”向量的我们来说,还是滞留于“我”为中心的境地里,给人做了好事或者救人以解放,不管人家是出于“少不更事”还是出于“听信谗言”,假如人家还认为反了、还误解了你,要你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是件很痛苦的也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得要修行,要“人不知而不愠”,还要“人不助而不愠”。彻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们不要“取”多于、重于“予”的悲悲戚戚的活着,我们也不要欲“取”欲“予”的小聪明活着,我们要“无取无予”的智慧活着。如果你想“崇高”的“伟大”的活着,你可以试试“只讲予不讲取”。

如果你这么做了,你一样可以活着。如果你这么做了,你便没有“人不知而不愠”、“人不助而不愠”这么一回事了。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将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风雨无阻。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人之与人”话“取、予”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